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用“心”引导 创“新”家园

30.01.2015  10:28

  在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是个十分“特殊”的街道。这里方圆69.45平方公里,面积可以排到全国街道的前列。这里说是街道,但却只有10个居委会,而村委会则达到23个。这里的户籍人口只有4.2万人,来沪人员却有9万多人。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还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整个青浦区的3座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园区,全部位于香花桥街道区域内,落户企业近1800家,贡献税收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

  这些特殊情况,与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交织在一起,使动迁矛盾、利益冲突、环境压力等各种问题浮出水面,给香花桥街道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群众的思想散了,各种‘负能量’大行其道,如何维护一方和谐稳定?”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告诉笔者,香花桥街道近年探索的“三新家庭”、“五新小组”创建活动,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在村居中培育崇尚文明、倡导和谐的良好氛围,取得出乎预料的效果,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文明创建,虚事实做,真的能给一方带来新风气、新面貌、新景象?

   从“上访村”开始的探索

  何为“三新家庭”?香花桥街道给出的定义是:文明礼仪有新风气、遵章守纪有新面貌、和谐发展有新景象。乍一听,有点务虚。但相对应地,还有十项具体标准,涉及“三违”整治、安全生产、稳定工作、人口调控、畜禽退养、计划生育、房屋征收等方面,可以让百姓对照执行。

  其实,“三新家庭”创建活动,源于一个“上访村”的先行先试。

  位于香花桥街道西北面的东方村,与昆山隔河相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处在工业园区规划之外。几年前,在村子的西南边,一座区级垃圾处理场的建成启用,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当时,因为技术等因素,垃圾场周边蚊蝇滋生、臭气散发,而东方村大多时候处在下风口,百姓怨声载道。

  2008年,东方村的村民开始频繁上访,并作出了堵路、堵门、封场等极端行为。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该村村民曾到市、区、街道多次上访,甚至还出现过五天六夜不间断闹访情况,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村风民风不乐观,就连村里的日常工作也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看起来,这一切要怪垃圾场,但实际上,垃圾场问题只是个导火索。”对此,当时的东方村村支书李林福认为,关键在于,此时村里老百姓的心理已经失衡,早就蓄积了各种不满情绪,因为村子隔壁的昆山和本街道的其他村,都借着工业大开发的机会,大大改善了村里和百姓的经济条件,而东方村却被边缘化了,经济明显落后,形成强烈对比,大家早就想要找个出口来发泄怨气。

  对于东方村村民的上访问题,青浦区区委、区政府和香花桥街道十分重视,一方面要求垃圾处理场进行技术改造,并对距离垃圾场500米范围内的东方村、金米村、新桥村的296户村民实施搬迁,尽可能减少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思想上对村民进行安抚,摸清百姓的所思所想,积极引导大家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倡导社会新风气。

  在这过程中,李林福也意识到,村民对物质的要求日益强烈,大家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一时难以开展。何不创新一种机制或办法,引导广大村民在精神文明上有积极追求?于是,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东方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文明创建入手,提出了开展“文明礼仪有新风气、遵章守纪有新面貌、和谐发展有新景象”的“三新家庭”创建活动设想。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和十项具体标准的家庭,可以被评为“三新家庭”,进而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此鼓励所有家庭倡导社会新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通过一年的创建活动,东方村360户家庭中,有357户家庭被评为“三新家庭”,文明家庭比例高达99.1%。由此,东方村彻底告别“上访村”,家家户户争创文明家庭,即使仍有一些利益诉求要表达,也尝试着通过理性方式向上级反映。

   发动群众:

   建设家园,没有旁观者

  2012年开始,香花桥街道决定放大东方村的经验,首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矛盾相对较多、问题相对复杂的12个村居,推广“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同时,根据各村居的实际情况,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新增“五新小组”(道德风尚有新提升,社区面貌有新改观,社会稳定有新气象,党员形象有新风采,村民素质有新提高)创建活动。

  结果,在12个村居,创建活动受到村居民普遍欢迎。2013年,12个村居共签订了“三新家庭”申请表958份,“五新小组”申请表105份,参与率达到99.9%和100%,成功创建率分别达到90.8%和64.8%。现在,第一轮三年周期的创建活动刚刚结束,第二轮创建将拉开序幕。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好奇,为什么广大村居民都纷纷愿意参与到创建中来?1000元的创建奖励,就有那么大的诱惑力?据介绍,被评为“三新家庭”后,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获得1000元奖励,而“五新小组”则根据户数给予1—2万元奖金,由所在小组内的家庭平均分配。

  对于笔者的提问,李林福认为,1000元的奖励,其实只是个经济杠杆,关键是激发出了村民的荣誉感,因为获评“三新家庭”后,就可以在家里挂上文明牌,万一落选,就会感到面子上挂不住,甚至担心“以后子女找对象也有难度”。而创建一旦形成氛围,村里环境面貌、村民文明礼仪等都得到很大提升,大家都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更少了。

  “创建活动能否成功开展,关键取决于群众是否愿意参与。”香花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亚军告诉记者,为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街道和各创建村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街道的宣传科、成校、文体中心还在12个村居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并精心编排了小品《三新嫂》、沪剧表演唱《三新创建和谐曲》、沪剧小戏《签约》等,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受到村居民欢迎。而一项项创建标准的设计,也从群众所思所想出发,虚事实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大家都做得到;“三新家庭”创建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不限制数量,只要村居民达到标准,都能获得相应奖励。如此,大家参与积极性逐渐高涨。

  这样的创建活动,其实是积极推动了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体作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记者注意到,其实创建的具体标准十分严格,且实行一票否决制,村居民只要违背其中一条标准,就无法获评“三新家庭”或“五新小组”。因此,广大村居民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上级部门要求”或“村居干部督促”很难达到的效果。

  在大盈居委会,有一位“让人头疼”的阿姨,她时常找到居委会干部吵闹,提出各种非分要求。但“三新家庭”创建开始后,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殷培珍对她说:“按照‘三新家庭’标准,你对照一下,自己家符合吗?要是居民代表不评你,到时候你别来找我……”没想到,这句话提醒了这位爱“争强好胜”的阿姨。要知道,她所在的居民小组100户人家只评选5户“三新家庭”,竞争可激烈了。此后,她处处约束自己,再也不当“刺头”了。结果,在第一届创建评选中,她家就被评为了“三新家庭”。如今,她更成为了居委干部的好帮手,不仅成为管理广场舞的小组长,还主动组织妇女们学习丝网花编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