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院士增选程序有不少新变化 力保客观公正
昨天,2015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此次院士增选,是去年两院院士章程大幅修订之后的首次评选。
在新规则下,今年增选工作有何特点?
取消“单位推荐”,学术渠道多元
往年院士增选的候选人推荐渠道,除了院士联名推荐或提名、学术团体提名外,还包括教育部等国务院部委、省市自治区政府、军队、央企等单位推荐渠道。这些单位都不是学术机构,在推荐人选时难以确保完全采用学术标准,而他们能动用的资源又往往很大。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选举时怎能与单位利益挂钩?因此,院士增选渠道减少为两种:一是3名院士联名推荐或提名(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需要6名院士推荐或提名);二是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省级科协推选,中国科协组织评审,从中产生的人选再进入两院评选环节。
今年沪上新当选的7名中科院院士由不同学术渠道推荐,但只来自3个单位: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
省级科协推选,无党政机关介入
在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过程中,省级科协首次参与院士推选工作。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候选人推选体现了“四性”:学术性、荣誉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科协常委会是学术团体,由该机构主导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确保了评选的学术性。”
学术性也体现在学术团体和基层科协的人选推荐上。《实施细则》和相关通知下发后,全市各个学术团体的常委理事会、基层科协常委会开始酝酿人选,没有党政机关介入。根据规定,每名候选人须由3名以上正高级职称专家推荐,并进行同行评议。最终,本市10个学会推选了11名候选人。35位专家对他们进行了同行评议,其中包括25位两院院士。
2月初,翁史烈等1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市科协评审专家委员会,对11名候选人进行初审。《实施细则》规定,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的候选人通过初审。结果,7名获得11票及以上的候选人脱颖而出。
市科协这位负责人表示,推选期间,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他们一律婉拒。
美国秘密推荐,力保客观公正
中科院领导曾表示,院士增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当选院士的科研人员在院士名单公布前,不知道自己被提名。
据介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就是这么进行的。从提名到投票,长达一年的评选过程向外界保密。理论上,候选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时说:“感觉被惊喜砸晕了,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
个人申报制使科研人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候选人身份,有充分的时间公关。鉴于这些弊端,无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还是诺贝尔奖评选,都不允许个人申报,而且整个评选都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然而,秘密推荐制需要严密的程序设计,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增选的游戏规则就非常复杂。例如在提名环节上,除了各学科分组提名,还可多名会员联合提名,但这种“志愿提名小组”人数要在20至30人之间,且不能有5人同属某一机构,也不能有超过12人同属某一学科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