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4.10.2014  10:34

          “非常好!”“太强悍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级博士生纷纷点赞半个月的“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培训”,“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学到了很多,让博士经历从一开头就有个思路。”这是什么样的培训,让60名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学术新锐如此“猛烈的欢迎”?

(题图钢笔画作者:孙彤宇)

          如何让博士生真正成为学术科研的主力军,一直是我校深入思考的课题。“设想是在全校施行博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星空计划’,在学院里先行‘试点’,成功后再向全校推广。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先行先试者。”研究生院培养处的廖振良老师介绍,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就有了这次的博士新生入学培训。“先前,学院已针对青年教师展开过科研培训,这次博士生培训将列入学业必修环节。”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介绍,培训得到了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院内外31位主讲嘉宾开展了38场讲座。
          博士生开学典礼上,各位导师语重心长。“为何要来读博士”、“博士就是要献身学术理论”、“博士生就是准学者”、“博士生必须要以学术成果为导向”、“你们的工作不仅关系个人,更关乎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郑时龄、伍江、张永和、李振宇、雷星晖、黄一如、彭震伟等师长纷纷强调。伍江说:“做博士生就是要研究,想在博士期间出成果,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素质:知识面的广博性;思维的敏锐性,即对所处的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是不是足够敏锐,知不知道问题在哪;第三就是批判性,我们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前人的成果。

          紧接着,在为期9天的时间里,郑时龄、伍江、吴志强等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又一场关乎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提升的报告,同学们在总结中将其精髓提炼成100个关键词,其中包括中国现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数据、新常态、献身科学研究、学术路线规划、学科边界等等,涉及内容包括视野、话题、研究方法、研究精神、论文写作、研究支持等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郑时龄院士引述《周易》之语,谆谆告诫同学们,大凡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洛伦兹等等,他们无不有献身科学、开拓创新、唯实求真、团结协作,诚信坦诚的特点。郑时龄指出,教育部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等7种行为都被列入惩治的范围。“对于建筑学科、规划学科而言,交叉和相互融合已让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涉及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或者说是边界的开放,这要求我们跳出一般习惯性的观点来考察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和规划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这样思考研究下去,学科的发展就可能出现新的机遇。”郑时龄说,拓扑学的研究就是起源于城市问题;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扩建方案所采用的折叠是数学的表现,整个建筑呈现为混沌式的螺旋状表皮,迂回曲折的动线,建筑的中心不断转移,相互连接的螺旋空间将室内外空间串接在一起。“我们在设计建筑、规划城市时,脑子里要绷紧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和遗产这根弦。”郑时龄最后说。

          蔡永洁则以自己的博士论文《多特蒙德城市广场——一项形态学的历史发展研究》为例,介绍自己面临的10个问题及寻找答案的过程。“博士学业不仅是学会写科学论文,而是要求创造性地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蔡永洁说,因此凝练研究课题,聚焦核心内容,控制研究范围(不可求全贪大)就显得十分重要。韩锋的讲演直面“读什么,怎么读”,娓娓道来;赵民则详细介绍了城市规划(城市问题)的研究方法。老师们的讲演围绕学术素养及科研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内容涉及到博士生的目标与素养、战略与发展、经验与方法、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与博士生们展开深入的探讨。
          学院负责人称,此次培训在学生中有“黄埔一期”之称,培训将思政教育真正与学术素养、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相结合,讲座分为目标与素养、战略与发展、经验与方法、管理与服务四个模块,并设置了严格的考核环节,缺席或考核不合格者都不能参加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尤值一提的是由导师评阅的主观题,促进了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互动。高密度、高强度的培训深深震撼了大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纷纷表示,学院有最好的教授、学术环境及硬件条件,处于最具试验性的城市,自己一定要在未来的4年左右时间内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多组织、参加学术活动。江嘉玮同学明确表示“创建我们的‘民间’学术”,具体设想包括:主题不定,场所不定,每月1-2次的民间学术沙龙,“每期尽量有确定的主题和主讲人,但重在参与者的讨论。讨论的话题可分为理论类、历史类、哲学类的分享读书心得;以分享设计想法为主的案例解读;分享、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心得。”江嘉玮说,还可以组织城市徒步(漫游)、建筑考察之旅、学术访问、学术联谊/集体蹭课式考察与调研;将交流心得写成随笔,集思广益,编成一本“民间”刊物。

          受到讲课的触动,郭旭同学发表了题为“再读硕士学位论文——批判与反思”的演讲,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以整个苏南乡村在1978-2014年的空间变化为对象,范围大、时间长,他说“全面”则意味着对真实世界“异质性”的忽视,进而导致研究聚焦度下降、解释力不够。再加上有解释框架而无实证研究,大大降低了解释框架的可靠性;理论分析框架建构缺乏动态性等问题,导致结论的描述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成果准确度不足。他说:“做博士论文,一定要把议题设在可控范围内,划定研究边界;做足实证研究,确保结论的可靠性;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必须从定性到定量。
          “从大家的反应看,开头不错,其效果在今后的培养阶段将做进一步跟踪调研和比较研究。下一步就是要做好引导与督促,将这一新模式做实、做出成效,使教学改革成为提高博士生质量的有效手段。”主管教学的学院副院长黄一如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