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孙楚仁研究员专访

31.10.2014  20:45
2014年10月18日,我校国际经贸研究所孙楚仁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领取了“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并参加了“2014年中国财政金融青年学者论坛”,作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在论坛发言。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以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 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单年颁奖,迄今已颁发六届。
  孙楚仁研究员的博士学位论文《异质性企业组织与贸易的若干研究》在2014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而这一奖项的获得,不过是孙老师学术道路中的又一个起点。此前,孙老师已经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Comolexity》、《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各一项。在领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之后,他又荣获2014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年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梳理孙老师的成长与学术道路,探寻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的原因,我们发现理想是他不断积极向上挑战自我的动力源泉。孙老师出生在湖南宜章农村,小时候很喜欢看书。自己家里没有藏书,他就到朋友家借书读,小学毕业前已经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书籍打为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也让他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小学二年级时他读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深深感染了他。后来在思想品德的课本上,学到了周恩来的事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他读书的动力。虽然高考与考研都与第一志愿的学校擦肩而过,但是孙老师对读书的兴趣并未受影响,他一直不断激励自己要努力读书。在大学主修数学,他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甚至去旁听了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孙老师来到我校任教,开始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了孙老师的理想也发生了变化,他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靠付出艰辛的努力来拉近。在进入我校之后,从纯粹的数学研究学者向国际经贸研究方向转型,孙老师面临全新的挑战。孙老师到我校就职后,发表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论文,但是他深感自己仍然是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同时他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向国际经贸与新经济地理方面转型。这促使他进入上海财经大学跟从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攻读经济学博士。为了成为国际经贸和经济地理领域的专家,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先是从研究经典教科书入手,然后是这些教科书中的参考文献再到网络上的论文,他系统搜集了从1900年之后的涉及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领域的所有重要论文。这是一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苦差事,而且不能当时见效,然而孙老师认为这是进入国际经贸和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积累。
  孙老师在读博期间,同时面临着学业、工作和家庭的三重负担。他在学校承担本科生的课程,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14节课,还要承担国际经贸学院和研究所的横向、纵向课题,同时自己每周还要去财大听两到三次课。每天的睡眠时间常常只有五六个小时。但是他并未觉得艰辛,反而觉得这个研究领域非常符合他的理想与兴趣。
  坚实的后盾是孙老师实现理想的“基石”,国际经贸研究所、国际经贸学院和学校为他在工作和科研中提供了帮助与平台。学校资助了他的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使他建立了良好的学术“网络”。孙老师和同事们要处理数据,研究所为他们购置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计算机,为了方便孙楚仁和他的同事经常讨论问题,学院专门为他提供了一间会议室。孙老师的家人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孙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组织和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人首先是社会的人,而他也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社会。
  孙老师是一位专注于学术的学者,但并不仅仅囿于学术。他喜欢组织不同层次的讨论班、学术讨论会。今年12月份还要负责举办一次区域科学方面的学术会议,这样不仅可以把我们学校的学者介绍给学界,使我们学校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全国性的学术“网络”中,同时也能够激励自己和同事们不断在学术上取得新的成果。采得百花成蜜后,虽是艰辛苦亦甜,孙老师在学术的道路经过不懈追求,终将硕果累累。我们期待未来孙楚仁研究员取得更多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