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藏家:若肉身佛像属中国愿归还

28.03.2015  09:33

  26日,持有疑似福建“章公六全祖师”肉身佛像的荷兰私人收藏者表示,如果能够证明这尊佛像确实是福建村民声称被盗的那尊,他愿意将佛像归还原本所属的村庄。

   1 收藏者称如佛像确是福建阳春村供奉的祖师,他愿归还所属村庄

  肉身佛像的荷兰私人收藏者26日表示,如果能够证明这尊佛像确实是福建村民声称被盗的那尊,他愿意归还佛像。

  据荷兰《鹿特丹商报》报道,佛像持有者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名建筑师,当年曾花4万荷兰盾买到佛像(1欧元约合2.2荷兰盾,2002年欧元流通以后,荷兰盾停用)。

  收藏者表示钱不是重点,曾有人出价1000万欧元购买这尊佛像,他也没有出手;如果佛像确实是福建阳春村供奉的祖师,他愿意归还。藏家还表示,他不希望佛像进入博物馆,只愿意把佛像归还原本所属的村庄。

  收藏者强调,迄今,他通过媒体见到的被盗佛像图片确实与他手中的佛像相似,但中国媒体的报道称,福建佛像是1995年农历十月被盗,而他有证据表明自己在1995年中就在荷兰见到了这尊佛像,因此他并不确信这两尊佛像是同一尊。包括DNA检测等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核实佛像的身份,收藏者表示愿意花钱继续研究,直至验明佛像正身。

   2 得知有中国村庄称这尊佛像是被盗佛像,担心佛像被扣押退展

  收藏者还说,他绝对不能暴露身份,因为佛像一事在中国和国际上已经引起很大争议,他不希望“家门口出现生气的中国人”。

  这尊佛像去年1月至8月在荷兰德伦特博物馆展出,10月开始在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原计划展出到今年5月。3月20日,德伦特博物馆在藏家要求下宣布撤展,佛像被运回荷兰。

  收藏者对《鹿特丹商报》说,他得知有中国村庄称这尊佛像是被盗佛像,担心佛像在匈牙利被扣押,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决定退出展览。

  《鹿特丹商报》撰写此报道的记者称,出于职业道德,无法透露收藏者身份。

  荷兰德伦特博物馆策展人范菲尔斯特伦确认,《鹿特丹商报》文章属实,佛像持有者确实就是这名阿姆斯特丹建筑师,但收藏者不想与媒体打交道,博物馆也绝对不能公布他的身份。

  范菲尔斯特伦说:“德伦特博物馆是一家有信誉的博物馆,我是一名从业30多年、有信誉的策展人。德伦特博物馆曾借用这尊佛像,与佛像收藏者签过合同。我认识佛像收藏者本人,我确认今日做出这一表态的就是佛像收藏者本人。

   3 收藏家期待舆论冷静下来,希望核实佛像的真实身份

  范菲尔斯特伦还说,目前佛像已被运回阿姆斯特丹,由收藏家保管。他说,收藏家目前想做两件事,一是期待舆论冷静下来,二是核实佛像的真实身份。而关于佛像身份最关键的疑点是,收藏者说在荷兰第一次见到佛像的时间确实早于中方所说佛像被盗的时间。

  范菲尔斯特伦表示,如果福建村民、中国文物管理部门或中国其他任何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被盗佛像的信息,最好是翔实文件,德伦特博物馆可作为中间人,协助中方与佛像收藏者之间的联络,开始进一步的核实和商谈。

  范菲尔斯特伦同时强调,收藏者在获得佛像后委托修复者对佛像进行了专业修复,博物馆在对佛像进行研究、为佛像举办展览的过程中,也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的国际规范,目前佛像的状态非常好。

   措施

   给每个文物一个身份证

  这次肉身坐佛的新闻让我国文物保护的一大问题浮出水面,据海关总署监管司披露,10年中仅深圳、广州海关就查获走私文物5万件,这个数字是在对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被盗后经过四五道文物贩子倒手,最后走私出境到达境外交易商的手中,通过他们进入合法化的商业渠道。

  目前,国家可移动文物登录制度已经开始建立,希望通过把境内的文物登记在册来防止它们流失海外。

  据国家文物部门的估算,就在各方通过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等途径,让海外流失文物回归时,在20世纪的后20年中,国内至少有上百万件文物通过各种渠道被非法偷运出境,这尊章公祖师像也正是盗贩文物最猖獗的时候被贩卖出境的。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要加大打击文物犯罪,特别是盗墓、走私这样的力度。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管,依法管理,出土文物、出水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能进入流通,这方面还要有相应的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从2012年开始,要用4到5年的时间完成我国首次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建立国家可移动文物登记制度,给每个文物一个身份证,件件登记,心里有数,以防范珍贵文物通过偷盗、走私等非法手段再次流失海外,目前,国有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建档登记已接近尾声,而民间个人收藏纳入保护还需时日。

   乡野文保现状

   丢失的何止一尊肉身佛像

  日前从欧洲博物馆撤展的“肉身坐佛”被初步确认从福建大田县被盗流出。当地人在流露出找到“章公祖师”喜悦的同时,也为记者讲述了这里乡野文物保护面临的艰难境遇。

   佛像成盗窃重灾区

  “丢失的何止一尊肉身佛像。”大田县博物馆馆长陈其忠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末,大田发生过很多盗窃佛像、雕花檐梁、古民居柱础的事情,一度十分猖獗,甚至还产生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产业链。

  陈其忠说:“那时曾流传过一句‘要想富,上山挖古墓’。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有价值的老物件已经流失得差不多了。

  据大田县公安局介绍,上世纪90年代,由于对非定义文物保护缺乏有力措施,村民保护和报案意识也不强,使民间文物盗掘和走私愈演愈烈。佛像因年代久远,由贵金属、名木或其他珍贵材料制作而成,成了盗窃的重灾区。

  大田县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办公室民警范承耀告诉记者,文物丢失后,现场往往已被破坏,鉴于当时通讯、交通、监控等办案手段和技术力量所限,大多被盗案件无法继续追踪出有效线索,至今未能破案。

   住人古堡也难逃被窃

  大田素有“春采茶、秋观堡”之说,融防御和居住一体的民间古建筑“土堡”是这里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大小90多座土堡中,有5座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无人居住,空置在山沟角落里。

  “芳联堡”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尚有人居住的土堡。堡内居民周宝珠告诉记者,即便堡中有人,还是避免不了文物丢失。“正厅堂的佛像、佛橱,大鼓、柱础,雕花装饰等已被盗过。红豆杉木做的长条凳也丢过,后来被人发现找回来,但还是让窃贼跑了。现在堡内锅碗瓢盆等老物件都不敢当外人面拿出来,怕被窃贼盯上,正厅堂不得不装监视器。”周宝珠说。

  “芳联堡”所在的许思坑村党支部书记周以际告诉记者,村里没有安排专门安保人员照看土堡,居民自己轮流看管,但是旅游旺季时人来人往,几千平方米内单靠堡内几户人家难以顾全。

   非法文物交易是源头

  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楼建龙认为,非法文物交易市场是催生文物盗掘的主要源头,打击民间文物偷窃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流通渠道进行有效监管,要继续加大对文物交易场所、私人收藏机构等隐蔽环节的管理力度,遏制不正当交易需求,才能减少偷盗行为。

  据记者了解,除了已经挂牌的文保单位外,还有大量非定义历史文物和传统建筑散落民间。文物部门已对此实施摸底普查,编撰文物清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

  据陈其忠介绍,大田土堡至今未能做出系统性的保护规划方案。“我们希望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为土堡做全面保护规划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经费,进行修缮施工。出于各种原因,5座土堡成为国保单位已经几年了,方案还在沉睡,更别提散落其中非固定文物保护了。

  按照相关规定,有国保单位的县市要设置文管所负责文保工作,而大田没有这样的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文体局只好委托村镇负责。基层文保干部建议,要尽快完善文保机构设置,明确主体责任。

  据新华社 央视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