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犹在——她的名字叫安根娣
如果就当年虹口的小菜场名头和资历而言,头名非“三角地小菜场”莫属。1890年,工部局就在公共租界的“三角地”搭建了一个颇有规模的木结构室内菜场,这是上海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菜场。该菜场为二层(部分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为蔬菜市场,二层为鱼肉副产品市场及罐头包装食品柜,三层规定为各种小吃点心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但就情怀而言,位于虹口区溧阳路的浙兴菜场,当年在虹口区也是相当有名气的,菜源丰富,摊位众多,许多市民慕名远道赶来买菜。当时我居住在溧阳路853弄的瑞康里,亲友来吃饭,经常被父母拉着去菜场排队买菜。印象最深的是,浙兴菜场还出了一个市劳动模范安根娣。
因为家离浙兴菜场很近,记得早晨天还蒙蒙亮,行人稀少,但菜场里已是灯明如昼,人声鼎沸,如果逢周日,更加闹猛,因为周日菜场的供应较之平日更加丰富多彩。在明晃晃灯光映射下,有一个摊位前挤满了顾客,那个中年女营业员热情地和消费者打着招呼,手脚麻利地为大伙选购各色蔬菜。围拢的人群七嘴八舌,各有诉求,那位女营业员笑盈盈地胸有成竹一一应答,脑筋“煞煞清”,不用猜,准是业务高手。父亲告诉我,她就是多次获得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安根娣。看着她和顾客的亲热劲儿,似乎和亲人一样心贴心。她的摊位前,不仅有本地的居民,还有外区慕名而来的顾客,是因为她的热心、耐心、贴心的服务招式,也许还有冲着她的劳模金字招牌而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她的摊位没有“假冒伪劣”,按现在的说法“靠谱”。另外在我的印象里,每次从金山回沪探亲,时不时在弄堂里看到她推着黄鱼车下里弄为居民服务的身影。安根娣的人缘极好,许多阿姨妈妈看到她来了,不仅自己为她“减负”,还呼朋唤友叫其他居民一起买,像是自己家里人一样。当年劳模是高标准评选出来的,过得硬,人们买账。
从菜场的知名度和规模来说,浙兴菜场和三角地菜场有一定的差距,但因出了一个劳模安根娣,加之媒体的宣传,前来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更使浙兴菜场声名显赫,大有风头盖过老大三角地菜场的趋势。如果说菜场硬件不可缺,但人们对劳模打心底而生的敬仰和崇敬的“软实力”产生的含金量也不容低估。
而且,这种软实力穿越悠悠岁月,到如今都有着影响力。也是巧,笔者现居住在曲阳。在西南小区的三角地菜场有一家杂货店是安根娣的女儿开的(当年邓小平视察过)。从安根娣女儿那里,我了解到安根娣现和儿子居住在一起,八十开外的她精神矍铄,“脑筋煞清”。有不少邻居告诉我,当年她女儿的店开张时,听说安根娣也来“帮忙”,店门口人头攒动,生意“好得不得了”,忙得手脚并用也不够。她的女儿回忆说,除了进货“正宗”外,许多消费者是冲着她母亲来的,包括当年她在浙兴菜场的顾客群,看来追星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些安根娣的阿姨妈妈粉丝之热情并不比当下的追星族有丝毫逊色的。
劳模是时代的骄傲,劳模是社会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当年劳模在人们心中沉甸甸的分量,至今仍记忆犹新。如今,安根娣和儿子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欣慰的是,老人至今“脑筋煞煞清”,身体康健。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