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称谓应编入中小学课本 年轻人称呼亲戚有误

03.03.2015  12:12

  本报热心读者、闵行区文化局已退休的老局长王洪日前来信反映,每逢过春节是我们中国人走亲戚的大好时光,然而,平时不见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该怎样打招呼?春节拜年,远房亲戚称呼难倒了一些青年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不知道怎么正确称呼。王洪呼吁,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把民俗称谓纳入中华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并编入中小学课本。

  记者调查发现读者王洪反映的情况属实。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如今的80后、90后,几乎分不清堂兄、表兄的区别,更没法教自己孩子如何正确称谓长辈。在调查中,一位老年读者告诉记者,他新年参加了两场婚礼,看到父母带着新人去招呼亲戚,但新娘和新郎自己却根本不知该如何称呼,即便老人当场教了,由于不习惯,一转身又忘了如何去称呼。这绝非个案,而是当下年轻人的困惑。

  过去传统的多子多孙家庭,区分堂表关系很自然,就是父亲弟兄的孩子称堂亲,而父亲姐妹的孩子、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亲;或者也可理解成用父姓的孩子都是堂亲,其它亲戚的孩子都是表亲。一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谓中,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晚辈中自然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由于部分亲属称谓的渐渐消失,致使一代独生子女、二代独生子女对亲属称谓的陌生,成了社会群体性的普遍现象。因此,独生子女堂、表不分,是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简单化的结果,而独生子女语境中传统亲属称谓的消失,势必引起亲戚观念淡漠。

  不仅是走亲访友、拜年聚会,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懂得中国传统亲戚称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和分清《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关系,结合已开放单独二胎政策,有必要厘清这些既浅显、又应该搞清楚的传统文化知识。故今年过年期间,微信热传“拜年称谓图”,受到热捧,将成为提醒年轻人需知的一个家教礼仪指导。

  由亲戚关系派生出的称谓,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大特征。我国传统文化的尊老爱幼、尊卑有序,小辈们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规矩,都是良好的道德礼仪和家风文明形式。尤其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这个民俗文化,造就人物关系的庞大复杂和动人故事,避免俗话讲的“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现象。

  日前据媒体报道,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假期就市民对亲属关系称谓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年轻人都用“叔叔、阿姨”此类模糊称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体指向的亲戚称谓。所以,王洪在来信中建议:我们对祖国5000年文化历史必须很好弘扬和继承,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把亲属称谓,列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将“亲戚关系称谓”纳入中华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编入中小学课本,弘扬称谓关系中的中华民族价值观,推动现在年轻人把民俗称谓搞懂、搞清楚,并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