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学家拧紧稻田"水龙头" 水稻流行"节俭美"和"绿色美"

18.09.2015  11:03
  在经历了产量的高速增长期之后,水稻开始流行“节俭美”和“绿色美”——一款由上海科学家培育的节水抗旱稻“旱优73”去年通过产量审定后,今年已顺利销售出60万公斤种子。昨晚“开张”的第198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让人们见识了水稻追求产量之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近年来,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单产的粮食安全需求,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如何让稻子这个‘用水大户’变成‘节水高手’,是人类必需正视的问题。”据本期主讲嘉宾、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介绍,科学家正探索一条与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路线”并行的“绿色生态”路线,悄悄拧紧了稻田里的“水龙头”。

  水稻是“用水大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产量占世界稻米总量的三分之一。“水稻生存需要淡水,水稻高产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淡水。据统计,农业生产大约消耗了人类日常生活中70%的淡水,其中,水稻又占了70%。”罗利军说,虽然中国有长江、黄河,但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照水土资源、现有生产力水平测算,实现2020年的粮食增产任务,水的缺口约为1200亿立方米,而实际上,未来30年中国农业用水只能维持零增长和负增长。

  “在我国许多水稻产区,干旱是制约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罗利军说,即使“超级稻”的不断突破可以把我国水稻平均每亩产量从420千克提高到700千克以上,但是由于我国近70%的农田为中低产田,其实难以满足超级稻品种对水肥、精耕细作的要求。

  环境问题成为“

  中国的粮食结构中,水稻约占44%,然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为了抗病虫害和提高产量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化肥,这正给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仅2009年一年,我国氨肥生产就占用了3%的全国煤炭消耗量和13%的全国天然气消耗量;由于过度开采,全国磷矿将于2025年耗尽,目前我国60%的磷资源都依赖进口。“但氮肥、磷肥利用率分别仅为35%和25%,一大半的残余化肥随着多余的稻田灌溉水流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最主要且分布最广泛的面源污染,上海作为我国多条水系的下游,是农业面源污染最大受害者之一。

  因为水稻十分依赖水,长期以来农民都有在水稻种植田间保留水层的种植习惯,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据研究,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近20%。“要保证水稻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之上,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罗利军说。

  节水稻节水50%以上

  如果说“超级稻”是“宝马车”,跑得快但只能在高速公路上才能发挥优越性,而且耗能高,那么,节水抗旱稻就是“吉普车”,在高速路和机耕路上都能开。“节水抗旱稻既可以在水田当水稻栽培,又可以在旱地当旱稻种植。它节约用水,只需要基本的生理用水,不必全生育期建立水层,每亩节水50%以上。在‘望天田’(即等天落雨的田)里,它依然能达到600公斤的产量。”罗利军解释说。

  节水抗旱稻又可谓“绿色超级稻”,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罗利军说,一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的推广速度很快,随着这一科学概念的普及推广,估计未来三五年“绿色超级稻”的种植量会成倍增加。目前,“苗头组合”、“旱优3号”等品种还在尼日利亚、莫桑比克、越南、老挝等12个国家试种。以尽可能少伤害环境的方式来种稻。“节水抗旱稻在我国水稻种植总量中所占比例还太微不足道,目前我们最迫切的问题是,相关的科普还太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