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暂别西宫
承载几代人儿时记忆,特别是陪伴70、80后成长的“西宫”——沪西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9年,如今算下来已经是年过五旬了,曾多次传言要拆迁的西宫这次真的要动了,它将面临重新定位并规划全面改造。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在1961年初正式开放的,曾经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它和上海工人文化宫(市宫)、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并称上海“三大宫”。西宫最初是叫“沪西工人俱乐部”,然后文革期间曾名为“区文化宫”,文革后改名“区工人文化宫”,直到1979年定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并沿用至今,由市总工会领导。
算是西宫最老的照片了吧,还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名字。
改革开放前工会会员凭工作证进去,不是会员则需买门票入内。当时里面有影剧场,图书馆,阅览室,还有游泳池,溜冰场及多种电子游艺设施,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人乐园,被市民称为“小大世界”。老里八早只要一提起“西宫”,很多人会露出一脸向往的表情。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年代,西宫简直就是文青的聚集地!
西宫在上海人的记忆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一度被誉为“广大职工的精神殿堂”,许多老职工至今谈起依然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西宫”添置了不少大型游乐设施,相继成立了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后来,“西宫”分成老西宫、新西宫。
上海人一般管老西宫就直接叫西宫,本是供人们休闲、散步的地方,有2个门,武宁路前门,曹杨路后门。老西宫最集中的是一堆摊头,卖饰品、指甲油、耳环配饰、眼镜之类的比较多。还有做指甲,接头发,纹身的。
在老西宫马路斜对面、东新路武宁路口的则是新西宫,新西宫是一幢4层的楼,走到老西宫约5分钟。新西宫主营服饰类,有卖那种“大兴”名牌耐克阿达之类的,也有卖小包、配饰、玩具什么的。对了,还有当年很时髦的大头贴。
90年代初那会儿,西宫还经常举办展销会,既有卖服装的,好像当时的华亭路那样,也有卖食品的,比如炸猪排、烤羊肉串、蛋筒冰激凌,附近的孩子最早都是在西宫展销会上接触到它们的。西宫溜冰场、游戏机厅、花鸟市场、实惠点心店……这些都很吸引人,简直就是学生们下课后的乐园。
西宫花鸟市场
当年还不知道七浦路为何物的时候,什么做指甲,接头发、纹眼线之类的东西都已经在西宫流行起来了,可谓沪西“城隍庙”,走在潮流前沿(如今管这叫“杀马特”)的姑娘们里面兜一圈出来就整一个大变样。
还有那时候流行拍大头贴,小姐妹们揣着兜里的零花钱一起去拍个大头贴别提多高兴了,新西宫有“交交关关”的大头贴机器,最火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挤满了学生妹。
溜冰场
而对于男孩子们来说,还记不记得在1990年代,西宫有了号称全市最早的溜冰场。那时溜冰5毛钱一小时,溜冰鞋都是铁做的。没老师教就自学,刚开始总摔跤,裤子破了、手脚上乌青块不断,去了三四次后竟也无师自通,心里那叫一个得意啊。想想当时的人真是简单,一双溜冰鞋就能让人满足的过上一整天。
还有一定要说说西宫门口的那家“实惠点心店”,天天中午生意好了伐得了。这里的餐点和店名一样“实惠”——豆腐花2元,菜肉大馄饨7元,大排面9元,午间套餐11元……但即便是熟客也未必知道,这家朴素的实惠点心店说来也有故事。
八旬老翁的实惠点心店
店主是84岁的老人张绍铨,张老“创业”是从静安区第二饮食公司退休以后的事。1995年的一天,他去西宫锻炼身体,肚子饿了却找不到小吃店,不少和他一起锻炼的老人都遇到同样的难题。“西宫人流量这么大,何不开一家物美价廉的小吃店?”于是张老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筹备起来,查政策、跑部门、租门面,3个月后,在95年4月23日,实惠点心店开张了。
张老开店远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家庭有困难的下岗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个工作机会,小店的盈利也大部分用来做社区慈善。这些年累计捐款约32万元,单说汶川地震那年张老就交了2万元特殊党费。然而店面里没有挂出一张捐款证书,也从未打过慈善的旗号。
许多老员工说,店里谁有困难张老都会第一时间帮忙。每年入夏,他都给员工准备蚊香、送上劳防用品。正因为这样,店里烧菜师傅流动很少,好几名老员工一直干到现在。
节省朴实的张老总是一身旧衣裳、一双旧布鞋,出门骑一辆十多年前的26寸凤凰牌自行车。如今岁数上去了,点心店也交给儿女经营了,但张老总是嘱咐小辈:“原料要正宗,手艺也要正宗,不正宗,是做不下去的。”
金宇澄的西宫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繁花》的作者、上海作家金宇澄在西宫短暂工作过,他曾撰文回忆西宫,里面写到这样一段文字:
1987年,西宫是我短暂工作的地方,当时上海沪东、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组,已非常出名,似乎每个新电影都在等待他们的评论,其实我到西宫的时段,评论组的活动已式微了(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个湖畔的建筑里,已经开辟了被承包的舞厅、游戏机房、露天儿童游乐场等等名目,暑假期间,按照“夜公园”方式管理,人头攒动,同事们一到值班期间都觉得十分辛苦,之后,就是我获得《上海文学》奖,被调去这家杂志当编辑,离开了风景宜人的西宫,初夏的凉爽湖风,隐隐约约传来的舞厅萨克斯音乐,是我对它最后的记忆。
金宇澄所提到的“凉爽湖风”就是指西宫的景观湖,西宫涵盖的区域其实很大,除了人工湖,还有门口的影剧院,还有后面的一些建筑,其实倒是更像一个大公园。
这个不大的湖成为很多西区上海人记忆中一片宁静的水面
如今的“西宫”依然保留着这份宁静,小桥相连,杨柳依依,虽然没有舞厅的萨克斯音乐,却也称得上是景色宜人。一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里,可以划船、垂钓,湖中有小岛,也蛮适合小情侣们来劈劈情操的。
如今的上海“三大宫”
虽然曾多次有过传言要拆迁,但如今56岁的西宫这次将真的面临升级改造了。《普陀区中山北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2街坊局部调整(公众参与草案)》中表示,规划范围为西宫周边地块,北至凯旋路,南至普雄路,西至曹杨路,东至武宁路。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22公顷。
公示中提出,市工人文化宫将搬迁至西宫地块,原西宫的相关功能定位和文化设施需要重新定位规划改造,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等设施,打造成市级综合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原来的一些老建筑将保留,如景观湖、假山等景点。但一些附属小市场、临时搭建等将逐步拆除。
如今西宫将面临升级改造,那和它并称为上海“三大宫”的市宫和东宫目前又是什么样子呢?
“三大宫”之一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人民广场旁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市宫),一到三楼虽都装有自动扶梯,但已停开。二楼是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五楼是文化宫办公区及排练厅、录音棚、声乐室、画室等活动场所,楼道里就能听见唱曲声传来。四楼、六楼与楼下的广告牌用途一致,为培训机构和宾馆。
至于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和曾经的热闹相比,如今的工人文化宫显得有些陈旧和冷清,一楼大厅背后藏着一家健身机构,二楼依然是健身会所,四楼、五楼成为了写字楼。
确实,56岁的西宫在现代化都市中,显得有些老态龙钟、格格不入,现在还留存的那些小商品市场、美甲、纹身店,也让人觉得这里好似一个不入流的地方。殊不知,另一边,老人们依旧每天在这里散步垂钓、唱歌跳舞,孩子们背着书包穿行而过,双休日还会来这里上上兴趣班,下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一碗豆腐花……无论怎么变,这份情怀从未离开。
无论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还是历史成长的必然,经过升级改造后的西宫(或许不再称之为“西宫”了),也将华丽转型成为上海的一处新地标。但相信每一个20年,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和心情,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宫自此便只能存在于我们这代人的心中。好在,建筑可以拆除可以改建,但是人、记忆永远也拆不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