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年味 做南翔小笼:有仪式感的慢时光

22.02.2015  12:52

  因为南翔小笼,位于沪宜公路218号的古猗园餐厅,成为上海最有人气的饮食店。不久前,店里的南翔小笼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消息又带来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吃客。本地居民、外地游客,“排队排个一两百米不稀奇的。”店里的工作人员快人快语。为了应对可想而知的春节客流,全体员工只在大年三十放假半天。

  个小、皮薄、汤多、肉鲜,从百多年前诞生至今,南翔小笼名声日盛,凭借的是严格传承的手工制作技艺。李建钢是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2000年,他制订了南翔小笼制作技艺的规范,选料、配方、搅拌乃至揉面、擀面,每一道都有明确的标准。比如每一只小笼都要捏出至少14个褶子,这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有实际的作用:一来是褶子够多,小笼顶头就不会堆一坨厚厚的面粉;二来小笼包皮薄馅多,像粽子糖那么大小的一团8克面皮要包进14克馅料,就靠这些褶子。每一只小笼包都是一个手工艺品,但这远远不是南翔小笼的全部。南翔小笼好吃,关键在馅料。“把不同原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在一起,不过配方是个秘密,我们不能说。”李建钢的助手张小平这样对记者说。能说的是馅料里的汤,这是正宗南翔小笼与其它小笼包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别处的小笼包是水汤,只要两三小时就能做出来;而南翔小笼用的是花费十几个小时熬制的皮冻,用搅拌机搅成颗粒后拌进馅料,上锅蒸的时候再慢慢化成汤。别小看这皮冻,有足够的经验才能掌握火候,如果冻得太硬,蒸的时候肉馅熟了冻还没化开;若是冻得不够,小笼还没包就化开了,会把馅泡烂。在南翔馒头店,皮冻还有一条统一标准:拿筷子把皮戳破,流出的汤汁要刚好盛满一汤匙,否则不能卖。

  节假日的中午,如果你去古猗园餐厅吃小笼,要做好等上一两个小时的准备——客人实在太多了。店里常年有20多个师傅负责做小笼,每个师傅要在15分钟里做出100只小笼包,动作不可谓不快,但还是赶不上吃的速度。就不能事先包好冰冻起来吗?张小平说:“不行。我们这里的小笼都是现吃现包的。事先冰冻会导致馅料和面皮水分蒸发,蒸出来的小笼包就达不到标准。”所以,即便是等到位,点完单,还要再等差不多20分钟,热腾腾的小笼包才能上桌。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吃不了南翔小笼。再怎样食指大动,也要按照“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步骤慢慢来,才能不辜负之前所有的等待。现代人如此痴迷于南翔小笼,贪恋的除了美味,正是这样一段被仪式感浸润的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