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上海:生命的栖息地

04.09.2015  18:46

位于纽约上东区的犹太会堂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宗教地位最高的犹太会堂之一。亚瑟·施奈尔已经在这里担任犹太教拉比53年,他也是犹太教宗教领袖中德高望重的一位。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施奈尔拉比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屠杀,也见证了犹太人的流亡与幸存。


亚瑟·施奈尔 犹太教拉比:当时因为屠杀,我们全家在维也纳,拿不到去美国的签证,别的很多国家又都不接收难民。上海当时不要签证,我们去轮船公司买票到上海,但是买不到。当时到上海的船票要等一年,我们等不及了,于是就换了去匈牙利的船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600万犹太人遭纳粹屠杀。当时,没有国家愿意增加签证配额,接受更多犹太难民,许多国家甚至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但是中国上海成了一个例外。现居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布鲁门撒尔已是90岁的老人,曾任卡特政府的美国财政部长。1938年,12岁的布鲁门撒尔看着父亲被抓走,关进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当时有规定,被抓捕的德国犹太人,必须证明自己会离开德国,才有可能获释。一张离开的船票,成为很多犹太家庭的救命稻草。


迈克尔·布鲁门撒尔 上海犹太难民幸存者 美国前财政部长:

你要有离境的签证就能离开德国。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这并不是很难,你只要找到一个接纳你的地方就行了。但实际上在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收留犹太人。


上海成了布鲁门撒尔一家可能离开德国的唯一选择。而上海,也成了许多犹太人生命的栖息地。


亚瑟·施奈尔 犹太教拉比:上海当时也很苦,但上海人仍然和犹太人分享食物、资源,对待犹太人非常热情。我带过一些幸存者重返上海,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犹太人的学校,这里是医院,这里是他们住的地方。还有他们的文化生活,有咖啡馆,还能从事宗教活动。最重要的是,上海是一个对犹太人开放的城市。


住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的贝蒂今年也已经85岁了,1937年,她和姐姐随父母从德国逃到意大利,在海上航行了40多天,最后逃亡到了上海。在上海长大,结婚,生活了13年,至今,贝蒂的身上依然有着浓浓的上海印痕。


贝蒂·格列宾奇科夫 上海犹太难民幸存者:如果我没去上海的话,我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因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是仅有的可以为近两万来自欧洲的犹太人提供避难港湾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庇护所,在那时我们并没有很多地方可以去。


与许多美国家庭不同,唐人街是贝蒂全家吃饭和购物的首选。一家人不仅都能熟练使用筷子,过节送红包的习俗也被带来了美国。更不同的是,大多数美国家庭餐桌上都会摆上一瓶番茄酱,而贝蒂家摆的却是酱油。


在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一面名单墙,上面记录了13732个名字,都是当年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因为历史资料的缺漏,完整的避难者名单,可能永远统计不出来,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上海,成了他们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亚瑟·施奈尔 犹太教拉比: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拯救了一条生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每个人,每个生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是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为了给这段历史一个清晰的旁证,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拍摄了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这是中国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海犹太难民寻访行动,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美国、以色列、德国、奥地利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回望历史,更是用了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们当下的生活。同时,众多历史文献与资料还首度对外公开。今晚23点,东方卫视将全球首播这部纪录片。这个故事,关乎生命。

(看看新闻网记者张元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