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传真]船建学院 “雪域天珠”社会实践项目海拔4020米处开展深入调研[图]

26.08.2016  22:03

2016年8月,“雪域天珠”西藏江孜文化建筑遗产保护调研社会实践项目组一行12人,历经4800公里来到西藏江孜,来到位于海拔4020米之上的西藏江孜,进行了为期15天的古建保护信息采集工作。

在曹永康副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分为民居测绘组、无损检测组、激光扫描组、摄影测量组四个小组。各组人员互相协作,有序展开相关工作。在15天的时间里,项目组成员克服了高原反应,每天扛着100公斤重,价值150万的专业设备,最终徒步调查了150户,5万平米老民居,绘制老街建筑平立剖面图30余套,完善了GIS数据库,数字测绘了30000平米的重要遗址,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得到了老街和重点文物建筑多个建筑的三维模型,通过红外热成像设备对多处壁画进行了病害检测——古建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成果丰硕,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民居测绘,采集第一手数据

江孜县白居寺老街沿街古民居测绘工作是整个江孜古建保护工作的基础。民居测绘组同学根据民居所在位置、损坏情况、历史价值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31座沿街民居典型,亲身入户探测,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民居图纸草图。

测绘工作看似简单,却并不如想象的一帆风顺。古街区域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各房各户“亲密友善”同时顺应着宗山山势有机和谐地层层叠叠相依而建,民居之间的空隙没有经过设计,完全是建筑的边界形成街道的空间。狭小的建筑空隙使得三维激光扫描仪、航拍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变得异常困难。复杂的地形,矮小的门洞,复杂的室内空间也使沉重的仪器难以搬运。最终小组工作人员以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和耐心,在仪器辅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测绘,终于成功采集得第一手数据,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损检测,为修缮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江孜县老街历史悠久,多数民居年久失修,亟待修缮。欲修缮,先调研。无损检测组同学分散在老城巷中,利用热成像检测仪对病灶进行检测分析,一一填表记录描述并做危险等级评估。两周来,小组成员已经走访了近100户居民家庭,记录下每家每户的房屋现状评估数据。小组成员积极面对房屋结构错综、分户困难、建筑描述对象的法式特征和材质复杂等问题,做到了图像和数据样本同步采集,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

除去亟待修缮的古民居,江孜县作为后藏重要的佛教圣地,坐落着以白居寺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这些建筑内存在的壁画记录了江孜千百年李的兴衰,是一部部活历史,研究价值极高。然而壁画现今受损严重,保护工作急需展开。无损检测组同学不仅对壁画病灶进行检测记录,同时采集了部分壁画样本,以便回沪实验分析其成分,为壁画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激光扫描、摄影建模,古建保护工作的技术后盾

雪域天珠”项目组一直坚持现代、科学的专业态度和工作方法。在本次古建保护工作中,项目组携带了全站仪、激光扫描仪、航拍无人机等当代科技设备协助工作。同时项目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激光扫描小组和摄影建模小组,为项目组提供技术支持。激光扫描组扛着超过40kg的激光扫描仪,在烈日下仔细摄录老街建筑内外立面;摄影测量组携带无人机在起伏泥泞的老街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无人机起降点,小心谨慎的操控无人机摄影获得老街全貌,并利用计算机合成照片得到数个老街建筑模型。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大大提高了古建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确性,为“雪域天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融入生活,情意化成工作的动力

会实践的过程,也是体验生活的过程。从第一天老街居民用好奇的眼神打量我们,无人机起飞总会引来围观,到最后当地居民已经习以为常项目组成员穿梭在他们的房里房外。团队与老街的藏民们融合在了一起。入户调研时,藏民们经常用糌粑,酥油茶,甜茶和奶渣招待项目组成员,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每天的工作中遇到的感人的画面也让团队元气满满。项目组成员在工作之余,常与当地居民聊天喝茶,交流感想。当地人渴望表达,项目组乐于倾听。一位成员与当地居民对谈后:“他们想要的很简单,他们的想法很真实。来到这里,你会感动,会情不自禁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质朴的情谊和归属感催生出了项目组更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4020米的地方工作,有一种心情叫做感动。

2016,第二期江孜古建保护之旅结束了。经过整整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从最初的陌生人,经过不断磨合、接触,最后成为了一起挥洒汗水的同伴,成为了彼此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这一路走来,项目组受过挫折,也收获了感动。希望江孜县能够因为“雪域天珠”发生改变,相信“雪域天珠”的每位成员也因为江孜精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