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部记者陆梓华走进华东理工大学 《新民晚报》(大学版):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大新闻”

20.06.2016  17:24

5月20日下午,新民晚报大学版、易班网和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名编辑名记者进校园”活动在华理徐汇校区举行。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部记者陆梓华结合多年的一线新闻采编经验,以“大城小事”为主题,和华理师生分享“怎样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小校园的大世界

许多人对“记者”的印象,可能是哪里有突发事件,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每当发生重特大新闻事件时,记者就会及时赶到现场,发回一线报道。但是,在陆梓华从事的教育新闻领域,没有那么多重大或突发事件,更多的是科教卫的日常新闻。那么,在偌大的校园中,如何找寻令人兴奋的新闻点呢?陆梓华建议,高校师生首先可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日历,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或节日做好标注,以便提前准备,安排各项报道任务。

陆梓华以华理在新闻媒体出镜率较高的科研成果发表、生存实践大赛、健美博士等话题为例,具体阐述了在日常校园新闻中,如何发现不一样的新闻线索。她建议,大家平时要多关注校园,关注师生的日常生活,不断发现和挖掘身边的人和事,多培养自己的新闻洞察力。

小事件的大价值

长期跑某一条线的记者往往会产生新闻疲惫感,例如教育新闻经常涉及的开学、考试、毕业等内容,以及一些政策性解读。如何在众多同质化的新闻事件中找寻不同点?陆梓华为华理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她让在座师生回忆以前教室灯光是怎样的?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其实,以往教室照明基本使用日光灯。这种灯具不仅容易产生炫光,而且极易发生“光衰”,造成灯管老化,使教室各区域亮度不一。通常,这种日光灯发光还会闪烁,但是因为闪光变化得很快和视觉暂留的作用,一般不易察觉。这种用光不科学多多少少与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持续增长有关。而现在学校普遍装设的“无炫光格栅灯具”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一个小小灯具的变化就蕴含丰富的新闻点。在寻找新闻线索时,陆梓华建议,应该不时问问自己:最近新闻里发生了什么?和我学习生活的领域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找到不一样的角度?有时候很小的事件就能够挖掘出巨大的新闻价值。可以说,校园中处处有新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练就一双慧眼。

小人物的大能量

相比于先进典型事迹,我们其实更容易被一些凡人轶事打动。他们是人群中不怎么起眼的“小人物”,却用一个个特殊的经历带给人们无限感动。因为他们平凡而真实,他们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34年来,每届孩子都喊他“小陈叔叔”的北京东路小学校工陈雪森;怀揣创业梦想、勇走职场路的“渐冻人”唐旭;从小痴迷线条,酷爱用圆珠笔画建筑的韩笃一……陆梓华给在座的师生讲述了一个个发现和采访“小人物”背后的故事。

怎样把“小人物”写好、写活,以小见大,彰显小人物身上的人文光辉,需要记者深思与锤炼。陆梓华说,记者要善于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小人物”,努力挖掘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

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字的力量在哪里?”陆梓华问。读图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深受青睐。文字渐渐退居次席,没有多少人愿意阅读长篇大论。但是记者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以文字为最终产品的人,他们仍在努力诠释着文字的力量。“文字,是表达思考、承载意义的最佳载体。记者凭借一篇篇生动的报道,成为历史的记录者,亦被历史所记录。

新民晚报》(大学版)03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大学版)   |  发表时间:2016-06-08   |  作者:李强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6-06/08/content_3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