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图书出版从“终点”走向“中点”
图书付梓,尘埃落定,这是传统出版业的一定之规。除了后期的营销推广,当图书交到读者手中,基本就意味着出版流程的结束。但互联网的基因,却开始逐步渗入出版的各个“关节”,正对这一传统行业进行再造。
无论是教育出版、网络文学抑或社交出版,一幅幅“互联网+”的新图景正渐次展现——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数字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达658亿元,比2013年增长37.5%。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里,图书出版,正从“终点”走向“中点”。
教育出版:无远弗届,共步“ 云端”
关于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健用一句话概括:“转型升级是结果,媒体融合是手段。”在他看来,出版行业的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出版社近年的转型,也遵照了媒体融合的路径。
从全球大势而言,在线教育正是投融资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以教育为特色的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13年起尝试纸质图书嫁接互联网资源,通过在图书上印刷二维码,对应云端的微视频,迄今已出版50余种图书,凡120万册。类似《解题高手》、《题根》等畅销教辅中,专门设计了在线讲解的视频。
“原本需要问老师、问同学或者上网查询的内容,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就能获取云端资源,让学生、家长信手拈来。”王健表示。去年,长宁区的一套区版教材售出3500册,截至去年9月,二维码的扫描率超过50%。
起初,出版社以为云端资源会受制于硬件,可能只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收益。但实际结果是,在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在线资源的访问量并不逊于一线城市。“因为在线资源大都请全国名师录制,教学质量可能还胜过当地老师的课堂讲授。”王健告诉记者。
在教育出版中,文字是死的,互联网使之生动起来,跨越了形式的壁垒、地域的界限。同时,在线资源令图书变得“立体化”。在王健看来,互联网的改造,是渐进的加法:既遵守了学生对图书消费的规律,坚持了原有的主业,又添加了互联网元素,拓展了书的内涵。“今后,在线资源越来越多,还可以有更深层、更系统的运用。”
玩法多元:流程再造,理想丰满
2015年伊始,互联网和出版圈的一件大事,是腾讯对盛大文学的并购。公司合并后,成立阅文集团,子品牌囊括QQ阅读、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知名网络文学平台。
曾经的起点中文网创始人、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此次履新之后,任腾讯文学首席执行官,继续在网络文学的江湖驰骋。传统出版作为网络文学的出口之一,也面临全新的前景。事实上,在吴文辉治下,原盛大文学已探索出明确的出版版权运营模式:一部优质的作品,在网络文学平台展示仅仅是开始。此后,平台会与作者协商版权,根据作品所在领域及特点,针对影视、游戏、漫画、文字出版等5-10个平台,开展针对性的运作。最快的作品,仅2个月就能攫取“第一桶金”。这便是出版领域的互联网速度。也因为有了网络平台,作品的市场前景、创作方向,都能够及时调整,不必“闭门造车”。
而在创业领域,也有项目根植于“互联网2.0”的社交逻辑,开启了简化出版流程的尝试。去年下半年,一个叫“赞赏”的社交出版项目面世。“赞赏”的初衷,是“要让中国所有写字的人都能站着挣钱”。其运作方式,则是通过前期的出版前景判断、过程中的众筹款项、后期的专业出版社跟进来实现。通过作者的社交圈和“粉丝”积累,筹得一定款项,覆盖出版印刷的硬成本。专业出版社的操作和渠道,确保了图书的质与量。两相调和,用“赞赏”的话说,人人都可以出一本书。而在“重新定义出版”之外,创始人陈序还有更大的野心:通过“赞赏”的过程,建立作者与“粉丝”之间的紧密联系,接入更多玩法。例如,音乐人,可以定制歌曲;葡萄酒专业人士,可以举办酒会;旅行达人,可以组织团队出游。根据作者的特点、能力,量体裁衣,出版只是中站,不再是终点。
去年,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上海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营业收入预计3亿元,主要集中于纸质书同步配套光盘、电子书销售、网络用户登录卡销售、“电子书包”等。而原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上海公司的全年营收分别为11.5亿元及5000万元。当“互联网+”的加号触角更深入,更丰满的想象空间正等待开启。
来源| 文汇报 原文记者| 邢晓芳 傅盛裕 本网编辑| 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