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新动力 开拓新格局
我国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随着人口、土地等红利的逐步消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下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 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的发挥,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自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 只有依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动力,才能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启更为广阔的空间,绘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风景
即将过去的2014年,一个热词被经济学界高频引用,这个热词就是“新常态”。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以要素驱动为支撑的传统增长动力逐步下降,中国要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更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新的热词,“新动力”越来越频繁地为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使用。
一
近两年,我国资源、人口、土地红利不断消减,出口、投资、房地产等拉动增长的传统引擎明显动力不足,多年快速发展累积的风险不断凸显释放,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然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增长模式无法适应,而依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中国经济转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它的稳定是更高水平的稳定,它在一定程度的放缓是在更高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平缓,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仍然延续。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我国经济要实现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新平衡,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对此,有专家提醒说,如果未来出现的是规模意义的6%,中国经济毫无疑义会陷入巨大困境;如果顺利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的是质量意义的6%,那这个增速实现的成果、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远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效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新的动力格局开始显现。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承接去年态势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都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当然,眼下不少地方、行业和企业正在承担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幅回落较多,投资增幅持续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不仅抑制了钢材、水泥、建筑机械等需求,也影响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家纺等相关消费品需求,对企业生产、利润、投资和财政收入都造成不利影响。工业和投资一直是主导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动机”,现在如此乏力,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困难增多。
透过这些有快有慢、有喜有忧的数据,我们一方面看到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改革红利开始释放,另一方面则是整体经济运行对传统增长动力的依赖仍然比较强,而其内在动能却在急剧衰减。综合分析,当前正处于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增长动力的转换更替阶段。经济结构能否实现再平衡?经济运行能否顺利爬坡过坎?都取决于动力转换更替的速度。眼下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恰恰说明新动力尚未跑赢传统动力。
还需看到,这场发展动力转换更替的赛跑不仅是“国内赛”,还是“国际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寻找产业新动力、更新增长“发动机”。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的状况,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选择重点、加快布局,都在努力形成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模式。现在看来,危机不仅催生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更发动了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广泛领域的新的革命,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这个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哪个国家能跑在前面,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哪个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占据有利位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
发展转型,大势所趋;只有培育新动力,才能开拓新格局。这是总结过去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抉择。
回顾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曲折过程,经历过反反复复的经济起落,迎战过突如其来的冲击震荡,而每次遇到波折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依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去接替旧的、失去效率的生产投资,实现新旧动力转换。这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所在。从改革之初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的活力和潜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释放。30多年来,正是由于改革创新不停歇,以体制机制的调整及时更新“发动机”,提升增长动力,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和可持续性,也成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新的增长动力来自亿万人民勤劳智慧“自然禀赋”的进一步释放。近两年,中央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等改革,“紧箍咒”破除了,准入的门槛降低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今年前8个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中国13亿人口中有八九亿的劳动者,如果都投入创业、创新、创造,将是何等巨大的力量!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深刻认识中国经济这种深层次潜质,才能面对现实压力,在适应新常态的进程中有定力、有底气。
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的发挥。市场活力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引入新产品、提供新标准、实行新管理、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无不需要创新实干的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根本的竞争力。过去30多年,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将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新的增长动力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蕴含的空间和潜力是清晰可见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制造业技改换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环保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人均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兴起……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世界,整装待发“走出去”,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抢抓亚非拉美欧新一轮基建投资大潮,谋求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据有关统计,去年我国有1.53万家企业“走出去”,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必能用新一轮“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新技术、新产业亮点频现,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领域、新格局日益清晰……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期,我们的重大任务就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更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潜心提升新动力,让新动力乘势而上、快马加鞭,跑赢新常态下的这场“动力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思想解放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起动系”。
眼下最让人担心的,并不完全是转轨过程中由于速度下降带来的发展困难,而是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建立在过去两位数增长速度上、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能不能适应新常态?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以规模和数量为引导的经济目标追求,形成了缺乏发展协调性的执行思维和惯性。一些地方重投资轻消费、重规模轻效益、重经济轻生态、重增长轻民生,一说扩投资上项目,政策办法有很多,一旦没有土地、资金,就不会搞发展了;一些地方囿于固化的权力利益格局,对中央简政放权的部署采取“换汤不换药”、明放暗不放的对策;还有的经济管理部门面对复杂局面只会“一刀切”,甚至出现“孩子和脏水一块儿泼出去”的现象……对于这些明显与新常态“水土不服”的惯性思维,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在工作思路、发展理念乃至心态上实现彻底转变,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坚决摒弃不合时宜、不适应新常态的惯性思维,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成规惯例,切实从“规模发展大师”转而成为具有产业发展战略眼光、勇于向市场放权、致力为企业服务、积极为创新铺路的“效率提升能手”。
改革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点火系”。
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密码”就蕴藏在改革之中。比如,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拿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形成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必须看到,加快改革时不我待!如果改革红利的释放速度慢于预期,不足以抵消原有增长动力的衰减,则必然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而放大一些领域的改革风险。在紧迫的改革形势面前,不作为、“拖延症”、“捣糨糊”是改革最大敌人,庸政懒政同样也是腐败。对于中央重大改革部署的落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制定具体的督查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做到明晰责任、失职者问责,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
创新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燃料系”。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要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唯有依靠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我国有13亿多人,要全部进入现代化,决不能沿袭过去那种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从创新中找出路,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下好创新驱动发展这招“先手棋”,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学技术体系,许多领域和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短板”和差距也是明显的。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应当强调的是,更新增长发动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前进中也必然伴随新问题新矛盾,伴随意想不到的困难风险。适应新常态,我们首先要有坚持发展方式转变、不为增长速度一时下滑所动的定力,同时要狠抓改革创新,突出创新驱动,把高屋建瓴的设计与贴地而行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绘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