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一院3D打印技术助力母子“拼肝”[图]
3D打印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医疗领域。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心彭志海教授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捐肝者的肝脏仿真立体模型,指导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了一例复杂的小体积移植物原位肝移植,将患儿与母亲的肝脏各取一半,完美拼接在一起,保住了母子双方的生命。据了解,将3D打印技术用于肝脏移植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而针对儿童开展的小体积移植物原位肝移植亦属沪上首例。
孩子太重,母亲捐肝不够用
来自贵州的小张今年10岁,因患先天性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来到上海市一医院就诊。经检查,小张的肝功能存在严重缺陷,需要进行活体肝移植。经过配型,小张的母亲符合移植要求,然而,在将患者原始影像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小张的主刀医生、市一医院普外科中心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钟林发现了棘手的问题。
“在肝移植中,存在着供受体体重比的概念,即供体提供的肝脏重量与受体体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要求大于等于1%。”钟林介绍说,“小张妈妈的肝脏右半叶重600克左右,左半叶重300克左右。如果将右半边肝脏捐献给小张,剩下的肝脏体积太小,可能导致妈妈本身出现生命危险。如果将左半边的肝脏捐献给小张,那么根据小张自身44千克的体重,供受体体重比仅有0.66%左右,达不到要求的1%,患儿易发生小肝综合症,术后会出现移植物失功能情况。”
各取一半,3D打印来“导航”
面对患者病情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专家团队经过慎密思考,提出了肝移植技术中的尖端技术,决定为患者进行小体积移植物原位肝移植。即切除患儿左半肝,保留右半肝脏,用妈妈的左半肝与患儿的左肝静脉、门静脉左支和左肝动脉、胆管左支分别进行吻合成功实施小体积移植物原位肝移植。这样能够保证供受双方都能保有机体所需的正常肝功能。
不过,这一手术计划对于精确度的要求极高,对于供者的切除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捐肝者有肝衰竭风险,少了移植受者不够也不能存活,需要对肝脏大小,形状,血管、胆管进行精确规划,些许的误差就有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怎么才能精准制订手术方案?钟林想到了3D打印技术。3D打印可使肝胆胰脏器和相应的病变部位以1:1的“实物”形式呈现在医生面前,术前即可精确评估病变范围与临近脏器组织的三维空间关系,制定详细的手术规划,为患者量身打造最佳适宜供肝,实现活体移植手术精准化和个体化。经过精心分析测算,钟林团队确定切除小张妈妈303克的肝脏。
手术如期展开。在进行肝切除时,专家将模型带入手术室与术中实时手术进行比对,通过调整3D打印模型并置于最佳解剖位置,为手术关键步骤提供直观的实时导航,对关键部位快速识别和定位;通过精确定位病灶、血管,实时引导重要脉管的接合,提高了手术精准性,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
手术十分成功,小张妈妈于术后2周出院,小张目前情况亦稳定。据介绍,移植入患儿体内的健康肝脏将在1个月后增生到标准肝体积的60%,而患儿自身存在硬化的肝脏将逐步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