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慈善地图发布 首次收申遗地南市难民区

13.08.2015  03:18

  8月11日,距离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还有两天,《上海抗战历史地图系列之淞沪抗战分布图》、《上海抗战历史地图系列之慈善救助分布图》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腾讯地图、腾讯大申网联合举办。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介绍了两张地图所承载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腾讯大申网新闻中心负责人谈及了抗战地图的制作过程与初衷。这是继《上海抗日救亡分布图》后再度推出的两幅抗战历史系列地图。

  本次发布会公布的两张新地图中,首次公开了上海92个淞沪会战地址分布图和89个慈善救助的地址。学界和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得这一段历史能以新的形式让公众知晓。升级后的2.0版本引入街景地图,打开手机检索就能看到整个街景和建筑的情况。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新的速度太快,而这些建筑又非常需要得到保护,无论是地图中提到的南市难民区还是抗战遗址,通过这种形式,把遗址地址展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保护的使命感。”

   淞沪抗战 标注中日作战地

  发布会现场首先介绍了淞沪抗战分布图,《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淞沪抗战分布图》中包含了两次战役目前所能掌握和挖掘出来的所有地点,92个地址信息涵盖诸多方面,如日本军队两次登陆上海的登陆地点;一些会战中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包括导致一二八爆发的三友实业社事件,八一三的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四行仓库国军纪念地等等,都把其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经过等通过地图形象地展现出来。

  抗战当中有两次淞沪战役,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但是过去对“八一三”这场同样规模很大时间长达三个月的战役提及甚少。苏教授强调:“其实国民党在抗战中发生的22次会战,有2次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武汉会战,另一个就是八一三淞沪会战”。

  在苏教授看来,一直以来大家所忽略的八一三抗战希望能借助地图的发布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他分析到,八一三抗战意义深远,一来上海抵抗三个月,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二来中国军队歼灭至少四万日军,数量可观;三则迟缓了日军进攻,使得我们政府、工厂、大学得以后撤完成,保全了中国的文脉;第四点这场战争是中国方面较主动,虽然谁开第一枪无法考证,但8月14日我军主动进攻。这样的好处是,如果按照日本原来的既定方针,先占领平津,然后打到陕西,往南打到武汉,打到广州,相当于中国的抗日力量一分为二,这种态势对我方非常不利。而我方主动进攻把上海南京变成主要方向后,迫使日军不断增兵,日军只能跟在中国军队后面顺长江而上,我们保留了一个西南抗战根据地。从整个抗战的态势来说,我们的八一三意义就在这里。这也是我们想要专门制作一期淞沪抗战分布图的原因之一,我们想更深入了解和传承这段历史。

   慈善模式 突出两大难民区

  南市难民区、城隍庙庇护所,这些事迹现在也鲜少人知道,苏教授介绍说。

  发布会公布的第二张地图就是《慈善救助分布图》。上海可以说是二战当中难民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难民救助最出色的城市,特别是犹太难民区和南市难民区。在犹太难民区及其他地方,上海救助了3万民犹太难民,这是一段二战中的佳话。同时法国饶家驹为首的国际救济会组成了南市难民区,救助了三十万中国难民,从1937年11月9日一直延续到1940年6月30号,30万难民得以保全生命,避免了被日军屠杀的厄运。

  《慈善救助分布图》上分别标注出了今天位于南京西路的夏令配克难民收容所旧址,位于豫园九曲桥东北部的得意楼的红卍字会办事处旧址、难民区产妇医院旧址,以及分散在小世界、杂粮公会大楼等处的一些难民区的重要遗址遗迹。

  “但是,这样一件事情,我们过去无论市民、知识人还是领导知道的不多,我介绍饶家驹事迹时很多人不知道。”苏教授感叹道。饶家驹首创的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条约》修订,加入了战时平民保护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却知者寥寥,“其实,这是写入国际公约的第一个‘上海模式’。”所以这次《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之慈善救助分布图》除了两次淞沪抗战中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外,重点突出的两个区域,就是法国神父饶家驹倡议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和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

  此次发布的抗战地图2.0,相比7月5日发布的1.0版本抗日救亡分布图,有了一些升级和优化,接入了街景和全景技术与航拍技术。“对于重点遗址我们进行了重点展示,包括建筑外部的航拍视频以及建筑内部的全景图片,帮助大家认识身边的建筑历史和城市故事”。大申网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过去的城市研究更依赖于文字模式,但现在到了读图时代,希望以互联网地图的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以全新的图片视频技术,更便捷的交互体验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历史、牢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