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凯旋 “95后上海师傅”摘金记
原标题:“95后上海师傅”摘金记
21日晚,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凯旋。杨山巍、潘沈涵带着两块沉甸甸的金牌,与专家、教练、翻译等团队一道向出口走来。
几天前的阿布扎比亚斯岛体育场,杨山巍身披国旗,大步迈上领奖台。他的脑海里又回想起两年前,作为备选选手,见到同学、参赛选手罗良在巴西圣保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摘得银牌的那一幕。那时候,他心底暗暗许下誓言:“咬定‘世赛’不放松!”
2015年3月,最后的“2进1”选拔赛中,杨山巍以不到1分的差距,错失了代表中国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比赛的机会。斗转星移,昔日距离巅峰仅有一步之遥的观众,终于也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在这个有着“技能奥林匹克”美誉的世界最高层级职业技能赛事舞台上,展示新一代“上海工匠”的风采。
“大任降于我,我甘受艰苦磨砺。我将尽我所能,在比赛中不留遗憾。”10月9日,即将踏上飞往阿联酋的航班,这位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的“95后”青年这样说道。
他说到做到了。
20岁的杨山巍不仅为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车身修理项目的历史首金,还与中国队首次参赛的花艺项目一道,为上海实现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花艺项目获奖者潘沈涵是本届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同样来自上海。
上海曾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师傅”的金字招牌一度响彻全国。不过,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却少有家长心甘情愿让孩子就读职业技能院校,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嘴上说起都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也离不开,可心里却有点瞧不上。
近年来,上海在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政策上不断突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技能人才总数超过100万人。两块金牌,是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开始。
出路
2015年,夏天。毕业后的杨山巍,选择留在母校任教。而在上海的另一个角落,16岁男孩潘沈涵,正因中考成绩不理想而犯愁。
进不了满意的高中,全家人开始考虑,要不要读一所职业学校?有美术功底的他,最终选择了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园林绿化专业。这是该校的王牌专业,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比潘沈涵早一届的59名学生中,除了升学者和回乡的学生,剩下19人都早早被全市各家园林企业“哄抢一空”。毕业生们大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有人短短几年就升至中层,当上项目经理。
在这所全市唯一一家专门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学校中,潘沈涵的兴趣得到了释放,很快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还毛遂自荐当了班长。去年2月,成绩突出的潘沈涵参加了学校针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校内选拔,4月参加了上海市选拔,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上海集训队。
有次,教练出了一道题,让选手们画好设计图,详细到每个制作步骤。以前大家从没见过这样的考题,会做的人寥寥无几,潘沈涵也不例外。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奔向操场,他却坐在座位上冥思苦想。同学拿来崭新的球拍,潘沈涵仍完全沉浸在思考中,直到同学推了下他,他才反应过来,拿出笔和纸说:“先别玩了,来看看我画的图,这个是内部构架……”带着这样的劲头,他开启了冲击世赛的征途。
与潘沈涵相似,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杨山巍起初也是为了找一条“出路”。
“去学个技能吧,以后好养活自己。”2012年,杨山巍从松江区九亭中学毕业,没有上海户口,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学习。每天放学后,当别的同学三五成群结伴外出,他却走进学校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实训中心看学长训练,还去学校与卡尔拉得公司合作的培训中心蹭课。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入选了学校集训队,不到半年就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比赛,一举夺冠。后来,杨山巍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进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最终选拔的2名选手之一,但遗憾输给了一同入校、一同学习的好友罗良。
摘得世赛银牌,取得上海选手当时的最好成绩后,载誉归来的罗良拿到了上海户口,还成为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最年轻的钣金技师,这对杨山巍触动很大。从此,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融入上海,靠技能改变命运。
磨砺
10月初,上海。国庆长假,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大幕拉开前的最后倒计时。杨浦职校的集训基地内一片忙碌,选手、专家、教练等团队都严阵以待,这场从9月开始的对接世赛的整车仿真模拟训练,已进行到第4轮。杨山巍要在3天半的22小时内完成车身诊断和校正、结构件更换、非结构件更换、板件修理和关联部件修理五大模块,还要经受工具故障、观众噪音等突发事件的干扰。
去年8月,始终没有放松训练的杨山巍,作为上届备选选手,入选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中国集训队。为了赢得奖牌,他只在过年时休息了2天,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娱乐时间。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进行体能训练,跑5000米,然后吃早餐;7点半就开始训练,直到深夜。除了吃饭,他所有时间都在实训室里练习。这样马拉松式的高强度训练,经历过一次的人都会苦不堪言,而杨山巍经历了两次。这一次,他终于没有再让机会旁落。
“夏天里,我几次去他们学校,每次都看见他在埋头苦干,浑身是汗,像淋过雨一样,衣服都湿透了。”杨山巍的勤奋,给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孙兴旺留下了深刻印象。
潘沈涵的备战同样在紧张进行着。一次次在国家集训队以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后,今年7月,他正式成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花艺项目的参赛选手。
芬芳满溢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集训开始后,每天从早到晚,潘沈涵都要进行封闭式训练。每天,他都完成三四个作品,如果有的作品质量不好,还会当场重做,直到攻克这个难点为止。一个简单的捆绑粘贴动作,他会练几千遍,甚至上万遍。而用来固定花草的胶枪,在频繁注射下,已升温变烫。即便家离学校仅有4站地铁,几个月下来,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备战世赛,要从校内选拔到各省市选拔赛,再到进入国家集训队,最终鏖战残酷的“十进五”、“五进二”、“二进一”选拔,前后持续一年多,战线长、压力大,有些选手不堪重负,情绪失控哭鼻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自集训开始就与潘沈涵同吃同住的教练李双全却没见潘沈涵抹过一次眼泪:“晚上回去打两局游戏,放松放松,第二天又‘满血归来’。”
在李双全看来,良好的心态,正是潘沈涵这样一个大男孩能在女生占多数的花艺项目上技压群芳的重要原因。
较量
10月18日,阿布扎比。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0分钟,潘沈涵仍旧不慌不忙,连专家都很着急,憋红了脸在赛场外兜圈子。到了最后5分钟,只见他有条不紊地收尾,然后把工具归位、放好,结束比赛。
比赛时他心无旁骛,自始至终按照自己的节奏,看不到一丝慌乱。不太熟悉潘沈涵的人常问:“他怎么这么轻松?”
花艺是中国队首次参加的世赛项目,潘沈涵又是所有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而且学习花艺仅一年多。别人以为中国选手是去见见世面的,17岁的潘沈涵却拿到了金牌。
潘沈涵给人第一印象有些腼腆,但只要谈到花艺,他的言语间就透着轻松和自信。对于为什么能夺得金牌,他说了两条原因:“在正式的比赛场合,肾上腺素可以激发灵感;而且,我很享受比赛的过程。”
世赛花艺项目要求选手合理选择运用植物和装饰材料,正确使用工具对植物进行再加工和养护,设计制作花艺作品。在比赛中,最让潘沈涵骄傲的是新娘捧花项目:“新娘捧花项目我练了上百次,做了很多种创意。这次的作品完全是我自己的创意,我训练时不断改进了十几次,这次终于展现给世界!”由于中国队首次参赛,裁判此前都没有见过中国选手的作品,这次中国选手一出手就做出空灵、通透的作品,让裁判感觉难以置信,最终夺得这个单项的最高分9.8分。潘沈涵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中国花艺站到了世界舞台。”
赛场另一侧的车身修理区域,杨山巍正抓紧时间完成试题。
赛前,作为上一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备选选手,杨山巍信心满满。他参加过上一届世赛的培训,之后到一家奔驰4S店工作了一年,为了本届世赛又集训一年,可谓是准备充分。毕竟,往届世赛在开赛前3个月就公布了大部分试题,只要对照试题练3个月,就可以“妥妥地”参赛。
现实出乎意料,这次大赛情况截然不同。赛前3个月没有公布试题;赛前1个月,也仅仅公布了考试大纲。在出征前聚餐那天,大赛公布了比赛要用的汽车配件。谁料,刚到阿布扎比,大赛主办方又调整配件。不仅如此,试题直到赛前1小时才公布,翻译只能临场翻译,而且试题在比赛中还在不断调整,这对选手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第二天的比赛让杨山巍记忆犹新:题目的指令不太清晰,还没弄清题目,比赛就开始计时。一上午过去,他做得很不理想。中午吃饭时,杨山巍看了一下其他选手的作品,发现其他选手也差不多,便迅速调整心态:“不管这次能不能拿金牌,我一定要尽全力,不能留下遗憾。”这天晚上,杨山巍心里全是比赛内容,到凌晨三四点就睡不着了,反复思考怎么把时间追回,一遍一遍在脑子里过。第三天上午,杨山巍一扫阴霾,追回2个小时,接下去更是争分夺秒,终于在大赛结束前完成所有内容。“全部做完题目的只有3名选手,我是其中之一。”
幕后
10月21日晚,虹桥机场。伴随着掌声,杨山巍、潘沈涵,以及两个项目的专家、教练、翻译等人,向出口走来。队服上的五星红旗,映衬着一张张喜悦的面庞,格外显眼。
迎接的人群中,既有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领导,也有各集训基地的负责人。金牌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努力。
“卞校长像是我们的家人。他一直在我们身边,无微不至。”杨山巍笑称,车身修理培训基地负责人卞建鸿,将保障从上海带到了阿布扎比。因为杨山巍是四川人,卞建鸿担心他胃口不好而影响比赛,专门为他带上了“老干妈”和榨菜。
汽车修理,国内称汽车钣金,是要把受损车体修复到车辆原有的最佳状态,各企业的汽车都有自己的技术奥秘,而这些往往是学校的培训基地无法满足的。上汽提供了大量技术标准、资料、耗材,汽修工具提供商卡尔拉得则帮助选手熟悉设备,此外,为了给选手练习,杨浦区政府还提供了2辆奔驰汽车。
潘沈涵的背后,同样有一大群人在默默奉献。花艺是一项极其消耗素材的项目,项目团队早早意识到,阿联酋并不是产花国,比赛用到的素材都需从别国进口,在7月进入赛前冲刺阶段后,就按照世赛标准,让潘沈涵使用进口花训练,平均每天都要消耗价值人民币1500元左右的花材。仅仅是用来固定花卉的金属丝,每天就要用掉数公斤。
同时,为让选手熟悉比赛环境,集训期间,团队还5次组织选手前往上海罗唯花艺设计有限公司,在真实场景中模拟花店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为期3天的实战演练。从比赛结果看,这样的训练收到了奇效。
比赛头天上午,由于在花店训练时养成了习惯,潘沈涵把后续比赛中将会使用到的素材按颜色、品种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水桶中。这一小小的细节,得到裁判员的一致赞许,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杨山巍觉得,4S店的一年工作经历对夺冠至关重要:“到店里工作和平时训练有很大不同,店里什么都要做,而且工具比较少,需要用有限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恰是世赛考察的重点。在这次比赛中,裁判加大了对选手自备工具的检查,杨山巍带去的一些自制小工具基本被没收。但由于在企业的实践,他仍然可以比较熟练地用普通工具完成。
“世赛选手的培养,基本功在学校,而能力的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锻炼在企业。”孙兴旺认为,技能人才的培养,要让不同机构在不同阶段发挥各自作用。他认为,经过这次大赛,企业和学校都了解了世赛标准,“都用这套标准来培养人才,就与国际接轨了。所以说,世赛不仅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专家、训练了教师”。
目前,上海已开展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以加强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参与,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融合”。按照计划,各类应用类高校、高职和中职院校将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调整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共同做好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85家各类应用类高校、高职和中职院校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累计培养学生10.77万名。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顾卫东介绍,目前,上海已经建立21个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培养基地,接下来,上海还将探索运作机制,目标是2021年前,在上海建立全部52个项目的培训基地。“用世赛项目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带起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让我们的职业培训更有深度。”
杨山巍和潘沈涵的金牌,为“上海工匠”续写了新的辉煌,而在未来,随着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成功举办,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杨山巍和潘沈涵,走进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