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发胡寿根校长署名文章】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一流工程教育的发展指向

18.10.2016  20:08

      10月18日,光明日报在第13版刊发了胡寿根校长的署名文章“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一流工程教育的发展指向”。文章体现了上理工作为一所百十年工程教育高等学府,在新的起点上,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双一流”,加快工程教育发展的思考,以下为全文转载。

 

校长胡寿根:工程型 创新性 国际化  一流工程教育的发展指向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8日 13版)

  【革新】   

  百余年来,中国工程教育从无到有,为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回顾历史,中国工程教育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教育救国,实业兴邦,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工程教育模式培养中国工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行业主管,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肇始方兴,为工业化建设输出了大量工程人才;1998年起随着行业高校属地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工程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结合度日趋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各具特色,工程教育蓬勃发展。今年是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10周年,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就是中国工程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要求,中国工程教育必须瞄准世界一流加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发展指向,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行业需求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立足点

  教育兴业始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已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积极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必须紧贴行业发展的前沿需求,培养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工程人才。例如,学习型企业要求工程人才在熟练掌握学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现代大工业生产体系要求工程人才在胜任企业生产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全产业链的视野;“工业4.0”和“互联网+”的产业创新模式要求工程人才在行业专精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工程人才在具备优秀工程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人文情怀、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具有这些综合素质的现代工程人才,光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和不断加强与行业、与地方的长效协同。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与原机械工业部在沪八家科研院所共建“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和“机械工业上海共性技术研究院”,4年多来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得到了行业和地方的高度认可。2015年,上海理工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通过校际联盟协作,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紧密联系。

 

      服务科创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创新是工程教育的不竭动力。当前,上海正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服务科创的实践中,上海工科院校理应发挥创新源头、转化枢纽和双创引领作用,为工程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在科创中心的建设中,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升创新成果“纸变钱”的能力。据此,高校应当着重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创新不能仅仅留于口头、留于纸面,而要积极用于实践。对此,上海理工大学着力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转变:创新创业课程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向实践体验为主,创新创业项目由学术研究为主转向科技应用为主,创新创业导师由校内教师为主转向校内外专兼结合,创新创业平台由分散配置转向系统集成协同育人。第二件事,是要让教师走到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第一线,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创新创业树立最好的榜样。为此,上海理工大学聚力“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的太赫兹技术研究,以企业化运作模式启动建设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对科研团队实施股权激励,科研团队占股72%,学校占28%。通过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建立起“沿途下蛋”机制,边出成果边应用,引领产业进步。

 

      质量标准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点

  不断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工程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标准与世界接轨,是中国工程教育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前提。今年,中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对接了美英体系的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视野,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工程教育标准实现更广泛的对接。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吸纳各国工程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积累在工程教育和认证方面的实际经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培养特色,在工程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逐步强化属于中国的话语权,使中国工程教育能够为中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美好愿景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上海理工大学从四个方向开展了探索和积累。一是通过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N”合作办学,学习和借鉴美英工程教育质量体系;二是通过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全面合作,学习和借鉴德国工程教育质量体系,并在亚洲首个通过德国工科权威认证ASSIN认证;三是与德国ASSIN机构共建了“USST-ASIIN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四是积极建设“上海工科院校国际认证联盟”,通过高校联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行协商、资源共享,逐步推进工程教育标准国际化。

 

      原文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0/18/nbs.D110000gmrb_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