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上海造”外骨骼服机器人亮相
原标题:工博会|这款“上海造”外骨骼服机器人将大大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有何神奇之处?
穿上特制的智能传感靴,将膝盖与拟人化设计的膝关节绑扎固定,再将背包肩带挎在肩膀上,一个“钢铁战士”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不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而是此次工博会上上海航天科技集团控制所研制的外骨骼服机器人的展示现场。有了这套装备,士兵的负重行军和单兵作战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凭借多项技术创新,外骨骼服机器人还获得了本次工博会的创新银奖。
穿上这个外骨骼服机器人,哪怕是肩负重物,在平路、坡道行走均十分自如且步态平稳,小跑也不成问题。明明身背重物,为何还能够“轻松”上阵?外骨骼服机器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江金林说,实际上,重物的重量并没有直接作用在人的肩膀上,而是作用在背部的负重支架上。通过仿生设计的外骨骼结构件,重量被传递到了地面。
原来,看起来像背包一样的外骨骼服机器人其实更类似于能够跟随使用者同步运动的“影子”,还是个能够负重的“影子”。
理想情况下,外骨骼服机器人应能够随使用者的运动而运动,而不会对使用者的行动造成干涉。“这也是该项目研制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我们通过结构的拟人化设计,并按照人机协调匹配的原则,解决了结构仿生和自由度的匹配、人机协同及主动柔顺控制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穿戴的舒适性、安全性及便捷性。”江金林说。
一年多的时间里,项目团队已完成两轮样机的迭代研制,并依托现有技术优势,在高能量密度液压伺服驱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高能量密度比伺服驱动能源,500W输出功率下重量仅为2.5公斤,功率重量比指标达国内一流水平。
作为一种“可穿戴设备”,外骨骼服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它能够大幅提高士兵的负载步行能力。同时,它也可以用于辅助下肢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或用于老年人助力行走。据该项目负责人张鑫彬透露,民用市场他们也在时刻关注,具备学习能力的助力型外骨骼服机器人正在同步研制中,并与上海华山医院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国内外主流外骨骼服机器人相比,该所的产品在重量上有着突出的优势。通过能源系统的轻量化设计,以及对部分部件进行碳纤维材料替代,目前控制所的外骨骼服机器人自重17k公斤,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27公斤,甚至低于国外标杆产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8公斤的HULC外骨骼机器人,且性能上已逼近国外产品。
控制所所长刘付成说,借此次工博会的东风,希望能够将更多更好的军民融合产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自2015年初实行事业部制改革以来,上海航天控制所一直利用自身技术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优势,聚焦前沿动态,积极开拓民品市场,军民融合发展方向日益清晰,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