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开发区创新力量(下)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同步,一直是开发区体制创新的目标。在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做到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实现统一管理?开发区应如何界定“一放一管”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新常态下,开发区拥有的土地红利、政策红利等传统优势已然弱化,未来开发区要形成怎样的新优势才能成为引资新高地?本报特邀业内相关人士,为新时期开发区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国际商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同步一直是开发区体制创新的目标。在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做到简政放权的同时实现统一管理?未来,中央、地方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开发区应分别实现怎样的创新管理?
周亚伟(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广州开发区于2015年设立广东省首个行政审批局,首批划转了从立项、规划、施工到验收全链条的38个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成立开发区大数据管理局,建设开发区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让19个不同系统内的信息实时共享。去年,广州开发区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政策兑现”窗口,所有政策兑现事项实行“一口受理、内部流转、集成服务、限时办结”。未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给予开发区更多授权,如规划、土地管理等权限,鼓励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经验,实现行政区开发区“1+1>2”的叠加效应。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将从两方面推动管理创新: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将监管清单试点范围扩大到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等十一个领域。强化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好审批减法,做精服务加法。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审批流程再造,推动与企业投资建设相关的审批环节实现集中审批,压缩审批事项,统一审批标准,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推进信任审批、“多证联办”。积极与省、市垂直审批或监管系统对接,推动审批监管数据整合。
谭乐伟(哈尔滨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中央应加强对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开发区空间布局和数量规模等。
地方政府应理顺与开发区管委会的关系,统一机构规格,下放管理权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赋予开发区更充分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避免多头管理,发挥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系优势。
开发区管委会应充分发挥职能,明确组织管理架构,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管理模式,探索高效管理的体制路径。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探索对企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周旭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书记、副主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这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近些年在“强市场、强服务、强监管”三方面作出了创新探索,积极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具体举措包括: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成立了行政审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层级,再造审批流程,在省内率先试点外资设立“单一窗口、并联审批”新模式;开展“多评合一”“并联预审、集中审批”等试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模式,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模式。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发区的重要使命,开发区的管理创新要紧紧围绕“精简高效”,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职能重心转到为市场提供服务和引导社会自主治理上来,加快实现从重管理重审批向重服务重监管转变。
崔昆(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银川经开区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出台并完善新的《开发区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等予以明确。二是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在现行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上,推行行政审批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职能,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减少审批环节,实现“一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探索先行先试与依法行政的结合点。着力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开发区依法行政新体制,使开发区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运行。
精准施策让开发区引资魅力更足
国际商报:目前外商在华投资遭遇的主要瓶颈是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开发区拥有土地、政策等优惠,这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筹码,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已不能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展望未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转型升级的开发区能否成为新时期的引资高地?
苏发吉(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月14日,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泰达低碳中心主动联系我们,让大理经开区与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共同申请关于食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并争取欧盟转变亚洲计划资金支持,这是我们这个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通过此事我们意识到:大理经开区在外资的招引和利用方面都很欠缺,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外资工作的新需求。唯有找准定位、突出优势、创新突破才能使大理经开区成为新时期的引资高地。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湖水荡漾,苍山云绕,习近平总书记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可以说,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大理经开区的优势所在。在商务部组织的“2016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大理经开区的9个环保指标考评结果名列前茅。未来,大理经开区要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实现绿色发展。
大理经开区要强化优势,以绿色为支点,以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理事单位为契机,加入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并借助这两个平台“走出去,引进来”;针对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企业、绿色环保产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经开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周亚伟:新时期开发区要吸引外资,必须着眼于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优越营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以生活、生态环境促进高端外资集聚。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方面推动城市功能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生活品质与生产水平相匹配。
二是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按照“做好审批减法、做精服务加法”的思路,加快审批流程再造。比如,通过推进现场办公、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和多证联办,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完成,所需的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10个工作日减少到30个工作日。
三是延伸招商引资触角。如广州开发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做好重点区域靶向招商活动。利用高端论坛或推介会,扩大开发区的影响力。保持与各大领事馆等的联系,设立海外招商点或海外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点对点”的海外招商网络。
四是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积极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中欧生命科技园等4个科技园区建设。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建“环球协同创新枢纽”。与英国贸易投资署等海外商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伦敦设立海外招商办事处,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到开发区创新创业。
谭乐伟: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下,开发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比如,哈尔滨开发区充分发挥与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经济合作优势,吸引国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在哈南设立研发机构。推进东轻公司轻量化制造技术项目,建设中英合作轻量化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通过建立专业化国际平台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链接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开发区打造成新时期的引资高地。
周旭东:当前,开发区无论是内部发展驱动力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因此,开发区急需转变发展理念,通过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打造营商环境的“升级版”。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创新招商理念,实现了从优惠政策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综合环境招商,从单纯项目招商向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转变。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推动制造优势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优势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业态。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全面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探索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等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中新金融合作创新,稳步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多元化等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再造综合竞争新优势。
开发区只要坚持创新、练好内功,致力于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定能成为新时期的引资高地。
崔昆:通过一系列创新,开发区在转型升级进程中一定能成为新时期的引资高地。一是切实降低生产成本。重点在电力改革、基础配套、技术改造、综合服务和行政收费上,用政策推进成本的降低,为企业减负;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等项目扶持上,有效降低企业投入,推动园区产业集聚、配套分工、运营高效、集约循环发展;在企业新三板上市的扶持上,出台先行先试政策,在享受相关政策奖励的基础上,加大资金奖励力度。二是要积极推行绿色发展。引导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领和带动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在清洁生产、智能制造、工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鼓励企业在创新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方面争取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在生产标准创建、标准升级转化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应用上大胆创新和实践;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进行新产品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开展“互联网+节能”等,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作者:栾国鍌、刘明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