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间急诊难 4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无儿科急诊
宝宝半夜三更急病,被心急火燎的父母抱到医院时候,却吃了闭门羹。如此糟心的遭遇,最近沪上许多年轻父母都碰上了——一家又一家医院贴出一纸告示,关闭儿科夜间急诊。
救命的儿科急诊为何说关就关?医院也是情非得已。最大的难题,就是儿科医生人手不够、青黄不接。儿科医生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遇到当下天气骤变、患儿激增,确实无法应付。万般无奈,只能关闭夜间急诊。
关闭儿科急诊的医院并非个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有117家,能提供急诊医疗服务的76家,三分之一没有儿科急诊。一时之间,人们纷纷追问:儿科怎么了?原因显而易见:在当下的医疗体制机制下,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医生也不愿意投身儿科。两个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儿科的萎缩就是必然趋势。
医院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因为儿科强调公益性,往往成为倒贴钱的部门。相对而言,这个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如果主管部门要求医院增加投入扩建儿科,还是能够立竿见影取得效果的。但医生不愿意投身儿科,这个问题就难解决了。儿科穷、苦、累、险,不选儿科几乎成为大多数医生的共识。医生培养非朝夕之功,一旦出现断层就很难弥补。据估算,我国儿科医师至少缺口二十余万人,患儿“求医难”短期难解。
很多行业都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为了消化积压库存绞尽脑汁。然而,医疗行业却面临整体供给不足,以及严重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看病难”成为最急迫的民生之痛。两相对照,其中的荒谬性真是表露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有一条普遍的经验总结,就是当一个行业被严格管制、资源无法自由进出时候,就往往导致供给不足。当一个行业放开管制,资源在行业内外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供求关系就能迅速实现平衡。当下,绝大多数普通商品服务都已经放开审批管制,市场上的商品极其丰富,一派繁荣景象。但医疗服务在严苛管制之下,其供给一直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仍然保留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特征。
主管部门对于医疗领域的管制是全方位的,包括对于医生(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医院(设施和设备)、药品、检查(仪器)四种最重要的医疗资源,从两个层面上实施高度的行政化垄断。第一个层面,是主管部门控制了大部分医院(2/3),以及绝大部分医院床位(90%),民营医院难以插足。第二个层面,医院控制了所有重要的医疗资源,从而将医院、医生、药品和检查四种医疗资源捆绑在一起,隶属于同一个所有者主体。如此,通过准入、规划、编制、评级、科研、定价、医保等手段,主管部门直接控制医院,间接控制所有重要的医疗资源,使医疗行业内外之间,资源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高度的行政化垄断,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哪怕群众有着巨大的需求,社会资本都难以进入医疗行业来扩大供给。哪怕有许多患儿看不上病、有许多年轻父母心急火燎,但儿科医生穷、苦、累、险的现状还是无法改变,还是少有医生愿意投身儿科。把准“看病难”的脉象并对症下药,就必须在下一阶段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尤其是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生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打破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实现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并且理顺目前医药体系中医廉药贵的不合理状况,这是解决医疗卫生体制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新医改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天气骤变患儿激增,导致不少医院的儿科急诊接连停摆,使医疗部门的这块短板暴露无遗。但实际上,整体形势一直都十分严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教授曾指出,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人,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二十余万儿科医师。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儿科医生的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放、协调”等五大发展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同样适用。打破行政化垄断,使社会资源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外自由流动,根据整体的形势和政策,比如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等等,及时调整医疗卫生政策,加强老年人群相关医疗科目以及儿科的投入发展力度,使医疗卫生系统跟其他系统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缓解儿科求医难,以及缓解群众求医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