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回忆难忘成长岁月,细数老照片内外情缘

14.06.2018  23:44

  上周五,中国福利会发布了26张老照片,寻找曾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消息一经发布,当年的“孩子们”闻讯纷纷重返中福会少年宫、托儿所,讲述各自的故事。短短数日,已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20个人。照片里的“孩子们”回忆难忘的成长岁月,勾起了人们对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带来众多先进理念和实验性示范性机构的美好回忆。

  寻找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唤起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感恩情怀。今天,中福会走过80年。宋庆龄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事业服务,思想和理念教育了几代人,通过这些老照片讲述80年情缘,激励人们不忘初心,传承精神。

   中福会是人生起步的地方

  华山路上的中福会托儿所,近日迎来了当年三胞胎小姐妹中的老大咸慕真、老二咸慕和。“1950年,我们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是上海第一对三胞胎。因无人照料,出生后不久被送到中福会托儿所,吃穿都在中福会,全部免费。”老大咸慕真说。从中福会托儿所、幼儿园毕业后,三姐妹读书时进入少年宫民乐队,学习琵琶,整个童年都在中福会度过。“如果说中福会托儿所是三姐妹人生起步的地方,那么中福会少年宫则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咸慕和说。

  当时,中福会托儿所免费收了7对三胞胎,近日找到了其中的5对。中福会托儿所所长方玥说,宋庆龄创办中福会托儿所,为了最大效率发挥托儿所的作用,帮助最急需托儿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其中一类就是双胞胎、三胞胎。寄宿制学校注重养成教育、健康教育是托儿所的特色。由于0—3岁的婴幼儿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病,托儿所提出要使婴幼儿“身体结实、减少疾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究开展“三浴”锻炼(冷水浴、空气浴、阳光浴)、冷水按摩、中草药防病等研究。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五原路上,一处宁静的院落,矗立着一尊宋庆龄的雕像。由宋庆龄创办的中福会,已经走过80年。为了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宋庆龄亲自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第一个儿童艺术剧场、第一家少年宫、第一本少儿读物、第一家寄宿制托儿所和第一座妇幼保健院。

  “在中福会少年宫的学习,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从中福会托儿所、幼儿园、少年宫走出来的“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对中福会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感恩中福会给一生带来的影响。现居住海外的吴曦4岁时进了中福会幼儿园全托。她至今还能回忆起,幼儿园的生活非常规律,起床、洗脸、吃早饭都讲究习惯。“早教很有帮助,把好的理解教给孩子,对人格和品质养成会产生较好的影响。我很感谢中福会,在我那么小的时候,就把我的生活轨迹校准了。”当年少年宫舞蹈队队员们重返少年宫,74岁的复兴高级中学退休老师杨挽澜感慨,正能量的舞蹈影响了自己一生。

  一代代少年儿童在中福会的关爱下成长,有的成了外交官、计算机科学家、画家、作家、教师。“我的一生中,虽然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中福会教会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做一个好人。”退休前曾是瑞金医院护士的咸慕和说。

   儿童外交”播撒友谊种子

  在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大厅,悬挂着一张照片——那是1955年春宋庆龄视察保健院时,怀抱着一对孪生婴儿的画面。“创办之初,医院收治的大多是看不起病的妇女儿童,尤其是那些救治难度高的产妇。”医院党委书记刘光雯说,“找孩子”的消息发布后,已有人来表示自己就是照片上的孪生婴儿,但当时年龄太小,病史不全,信息还在核实中。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被宋庆龄视为“掌上明珠”。83岁的刘妩倩、82岁的俞珊、80岁的吴建安曾是剧团小演员,日前和老同事们一同回到剧院,自发组织儿童剧化妆造型设计回顾展。一代代接力,传承儿童剧发展,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菡芳在昆明翠湖边偶遇宋庆龄,虽然留下照片,但这次“奇遇”鼓励他不断追求写作,一家三代受到《儿童时代》的影响。中福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余岚说,宋庆龄倡导创办的《儿童时代》有3亿读者群,如今,面临读者阅读方式改变,将提升数字化方式,鼓励更多年轻作家加入。

  在中福会少年宫名誉主任、小伙伴艺术团团长陈白桦看来,小伙伴艺术团通过“儿童外交”,在世界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辐射全世界更多少年儿童。中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张晓敏表示,宋庆龄的思想,是一代代中福会人最好的精神滋养。中国福利会要以纪念80周年为契机,开启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