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帮助学生成长是教师的价值 ——记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机动学院马新玲老师

10.09.2017  16:12

      编者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我国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深入挖掘了一批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陆续推出关于“2017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马新玲等老师的深度报道,让我们共同走近他们,共同感受他们的师德之风和仁爱之心。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的理论力学课场场爆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整学期地旁听,从教以来学生测评平均分高达96.5;只要她在奉贤校区,就有一拨拨学生到教师公寓和实验室找她讨论问题;在教务处评选模范班导师标兵的答辩现场,还有一群学生粉丝专门跑来为她加油;她连续指导6届、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取得佳绩。她,就是机动学院副教授马新玲——视帮助学生成长为自身价值的老师。

    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她?或许,将本科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和班导师工作有机融合,就是她的秘诀。


    好玩,有用”的课程

    “老师,今天我们玩啥呀?”一个学生走进课堂,充满期待地看着马新玲。

    这个问题,每个星期吸引着70多名学生来上她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力学设计与操作”。而这门原本设计30人的课,因为选的人太多,调整到60人,最后还是有11人“硬挤”进了课堂。

    这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方式与创新性竞赛一样灵活。马新玲准备好工具及材料,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实物模型,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学期初,她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有7个主题,至于每次课上的主题嘛——保密。

    “我想让他们像参加现场比赛一样,不能事先准备。这样更有趣味性和刺激性,更能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锻炼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马新玲说。

    “做个不倒翁”“遥控车通过纸桥”“自启动小车跑得远”“纸的力量”“鸡蛋的保护伞”……每节课上,18个小组创意迭出,甚至还相互打擂台。“纸的高度”要求用1张A4纸尽可能地搭出最高的结构。有一组搭到1.7米,看到另一组搭到1.72米,就仔细思考后加以改进,搭到1.8米。但是,另一组又不干了,继续想办法超越。“他们你追我赶,很有意思的。”马新玲推了推眼镜,笑着说。

    最后一节课上,马新玲让每个小组作总结,同时给他们发奖——实力与创意一等奖、二等奖,学生们举着奖状和马老师精心准备的奖品——印着“愤怒的小鸟”等卡通图案的笔记本,一个个乐不可支。

    “马老师的课好玩,有用。”“马老师太辛苦,时常为学生的事熬到凌晨一两点。”“我们在一起感觉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学生们毫不掩饰对马老师的喜爱。

    马老师的其它课也一样“人满为患”,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力学实验常常“满座”,不少学生跑来蹭课。她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达到192学时、11.5学分,所教课程在教务处匿名评教网站上学生评分均为95分以上,最高的有99.06分。

    这么高的评分源于马老师对课程的精心雕琢——从课前制作PPT、AVI动画,到课上结合工程实例与学生互动,到课后详细批改作业、归纳错误并集中讲解,每个过程和细节,她都一丝不苟地对待。

    上150多人的大课时,她会借两个扩音器,笑称“这是双保险,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听清”,以至于有学生在评教网上调侃:“对马老师上课的话筒印象最深。

    课后,学生们也常拿着错题去问她,她总是耐心解答。机设优班的吕荣安很感慨马老师的细心:“你当面说听懂了,她还不放心,隔了几天,还会让你再解释一遍给她听。

    “马老师有优秀的大局观。”机设134班的严武林评价马新玲。这种大局观体现在很多方面,课程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开设每门课之前,马老师都会问自己5个问题:要学生学习、掌握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效?通过何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该课程对专业培养有什么作用与贡献?该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如何衔接?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必修课的理论性较强,开设力学设计与操作这门选修课,就是要在工程实际问题和必修课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方法,自由设计制作,实现课堂、实验和竞赛的结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马新玲道出开课的初衷。她也真正在教学中贯彻了这点,把“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既打牢学生的知识根基,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层层升级的创新实践活动

    “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USRP、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D打印比赛、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这7类赛事各有侧重、层次分明,可以让学生从设计绘图、写论文、制作模型、购买材料、加工零部件、组装实物样机、了解工程等几方面一步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点类似企业‘轮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作12年来,马新玲通过指导学生,逐渐摸清了这些赛事的特点。

    在给大二学生上课时,她就注意观察,看到有创意和潜力的学生,就会鼓励他们参加比赛。

    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她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只要他们好学,想做,我就全力支持,哪怕不睡觉”。备赛紧张的时候,学生们会连续几天熬夜,她往往每天也只睡两三个小时,笑容后难掩疲态。

    学生们也很争气,以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为例,马老师总计指导了47名学生参赛,其中的35人保研或留学深造。从2012年的第一届到2016年的第五届,学生获得的奖项从上海市三等、二等、一等逐级上升到全国一等奖。他们共制作了14个不同功能的实物样机,创新成果目前已获国家专利。马老师指导的本科生们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其中实用新型10项、发明专利2项)。

    在“福陆未来工程师”工程模拟竞赛中,马新玲带了24支队伍、91个人。让她最高兴的是,这么多人无一相同创意,而且都很出色。决赛阶段,3个企业评委觉得个个都好,意见不统一,甚至“差点打起来”。他们笑称:“获奖的同学要出医疗费!

    对曾指导过的学生,马新玲如数家珍,刘辰、王杰、杨远舟、陈真儒、王卓然、马圣源、严武林、陈泽坤、钱剑勇……谁哪一年参加了什么比赛,作品是什么,得了什么奖,都记得清清楚楚。

    涉足各类创新实践,马老师感慨是因为“缘分”。“一开始学生找我做指导教师,我都一无所知,”她笑着说,“我一想不行,学生的兴趣在哪儿,老师的精力就要跟上投入。

    机械专业的学习可能很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马老师一有机会便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发明类的创新比赛和项目。比赛时,她还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尽量把一个专业或班级的学生带去观摩。很多学生因此喜欢上了机械专业:“虽然准备比赛的过程很艰辛,但是感到非常兴奋,收获很大。

    “参赛获奖只是手段,培养学生才是目的。就像对一棵小树苗,当你努力引导、帮助他们长成大树的时候,那种喜悦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我想,这就是教师意义所在。”担任指导教师,让马老师最感到开心和欣慰的,不是一项项荣誉,而是挖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和闪光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过程062班的刘辰就是如此。最初,他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对专业的理解也有偏差,在马老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奋进杯”和“挑战杯”。比赛之后,他对机械专业有了兴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现在已经在上海电气工作。

    多年如一日,马新玲老师用她的行动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也让更多的同仁看到,精心、真心、热心对待学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成就感的事。


    像朋友一样”的班导师

    马新玲积极要求当班导师。她说那是亲近、了解学生最快的方法。从2006年第一次当班导师起,她一共带了10个班级,最多的时候同时带5个班,所带班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年年高居学院第一。2008年,她带的过程102班被评为上海市高等学校先进集体。她带的过程卓越100班成绩突出:每一名学生都曾获奖学金,30%的学生获评学校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校级以上各种奖项的人数达到100%,63%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2010年,机动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执行。卓越班在培养模式上有很多特色之处,如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开设学科与工程前沿讲座,与企业工程师的互动较多。由于马新玲老师的出色表现,学院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她。马老师兢兢业业,配合学院组织了很多特色活动,圆满完成了这一任务,并主动承担了两个低年级过程卓越班的班导师和2个普通班的班导师工作。

    “她了解我们的喜好。”“有时我们坐在寝室里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马老师经常来我们寝室,像个大家长一样,教我们被子怎么叠、东西怎么收拾。有时候像朋友一样出去走一圈,边走边聊。”谈起马老师到寝室,过程102班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几次聊下来,她就摸清了班级的特点:女生成绩都不错,人数占多数的男生喜欢动手、创新,有上进心。由此,她确定了班导师工作的入手点——通过本科教学、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实践创新,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招,现在看来,确实颇有成效。

    除了这一招,她还有其他“几板斧”。大一时,她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打游戏不算”。她鼓励男生多到外面运动,拉他们打乒乓球、游泳。她要求班干部“零挂科”,一旦挂科要主动辞职。高年级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她拉上40多个低年级学生去“围观”,激发他们的兴趣。

    机动学院同事夏春明教授说:“学院里公认马老师做班导师认真负责。她经常跟学生一起上自习,还能给他们进行专业辅导和学术引导。她是个多面手,一个人带好几个班级,而且跨年级,包含普通班和卓越班。

    在马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曾获得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但抛开这些不论,她,首先是一位将学生放在心上,用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帮助学生成长看成自身价值所在的教师,正如她的QQ签名一样——“追求卓越永无止境,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