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课程多达20多种 如何厘清鱼龙混杂的"国际班"?
看清“国际班”
伴随着出国热,“国际班”也大热。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争着去读“国际班”,他们的目标,自然是留学。这个,未必是坏事。一则呢,有条件出国开开眼界,总是好的;二则呢,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还是稀缺品,一批孩子出去了,也算是给另一批孩子腾出了机会。一句话,读不读“国际班”,选择权在孩子、在家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在上海,“国际班”鱼龙混杂,有的教学质量十分存疑。前两天听一位同学说,他花了一年十几万的学费,把孩子送进某国际学校,但那就是个“浆糊桶”,读了一年,孩子中文程度不见长进,英文水平也没提高多少。
有人把办“国际班”看成是种“摇钱树”,至于是不是误人子弟,才不管呢。因此,对“国际班”,家长要睁大眼睛,谨慎选择,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
沪上中考招生结束已有时日,然而,一些民办“国际课程学校”仍在全天候招生之中。早在今年中考前,上海市教委就向全社会公布,21所本市高中确定为国际课程试点学校。此举为普通高中举办国际课程班立下了“规矩”。严管国际课程班,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更是给混沌的“国际教育”厘清了发展方向。
发展“跃进”鱼龙混杂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高中“国际班”有多种形式:一是真正的“国际班”,招收国际留学生;二是纳入中招计划的“国际班”,需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额定招生计划,学生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籍,能参加“洋高考”,也能参加内地高考;三是普通高中(含公办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学生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四是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其运作与计划外“国际班”类似。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上海各校引进的国际课程有20多种,有的开设IB(国际文凭考试)课程,有的开设PGA(高中国际考试)课程,有的开设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还有的开设DSD(德语语言证书)课程。
一份上海普通高中面向境内学生的调查表明,近两年中参与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数量翻番,引进的课程种类翻番,开设课程的数量同样翻番。而放眼全国,目前总计有近300所学校开设了国际课程。
国际班“大跃进”,多少给人留下雾里看花甚至鱼龙混杂的感觉。
清醒定位明确“四不”
早在去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对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将进行规范。但是,近来有关各类国际班、国际部的乱象,依然是热议话题。
据业内人士透露,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公办学校举办的计划外“国际班”。近年来,公办学校因开设了国际课程而面临办学资源流失、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教育、多头监管以及财务不透明等各种质疑。对此,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曾明确提出,我国高中的“国际班”要做到“四不”。第一,公办高中的“国际班”,不是外国大学的预科班;第二,高中“国际班”不是国际教育机构的招生办,中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大学,但是,公办高中基本职责不是让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去上大学;第三,“国际班”不应该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第四,“国际班”不是教育产业化的渠道。
所谓“录取”实有玄机
家长每年花巨资供孩子上“国际班”,学生强化外语学习,三年高中毕业后去国外留学,肯定是他们的不二选择。只不过,家长和学生最担忧的是,选择了“国际班”,这条道是否顺畅,会不会有暗礁和猫腻?
“现在有的学校在宣传国际课程时,会把学生被国外大学的录取率作为吹嘘的重要砝码,其实,里面暗藏玄机。”某国际学校负责人说,按现在的收费行情,招到40来个学生就基本上可以保本了,甚至不需在教育部门注册,只要借个场地、凑几个外教、贴几张广告,便可以悄悄“开张”。至于家长的信任度,也不难掌控。国内家长的要求其实并不复杂,有的是想孩子能升入国外名牌大学,有的则只要能混进一所不管什么样的国外大学就行。而现在国外名牌大学招收海外生,往往托福或雅思成绩达到相应标准就行,剩下的就是交学费。至于最低档的社区大学,一般来说有钱就可以进。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现在已有中介机构试图全资买下一所国外的社区大学,这样,其开在国内的“国际班”,就自然成了该社区大学的“附中”,如此,还会愁学生“出路”吗?
重在发挥“鲶鱼效应”
但留学成功与否,并不是完全可以用钱砸出来的。张民选认为,选择国际课程的学生大致有这么两类。一是目标明确,毕业后要到国外留学的;二是选择国内本地高中,学习上可能比较吃力,认为选择国际课程可能会轻松许多。然而,从欧美国家的情况来看,高中生的学习其实并不轻松,名牌高中学生往往也要做功课到半夜。如果因畏难而转投国际课程,这样的学生也多半难以真正学好。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高中阶段引入国际课程,目的不是为了把多少学生送到国外去,而应当是对国内当下的基础教育起到一种“鲶鱼效应”,促使我们的中小学近距离了解国外基础教育倡导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取长补短。
“正是从这一点来说,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国际班’时,家长和学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要看清哪些国际课程是符合自己的个性特长的,哪些是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而不是被‘中外合作办学’几个字忽悠,或盲目地凭‘名气大小’、‘收费高低’来选择。”俞校长说,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也应当是国际课程班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