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中一女生收获8所美国名校录取通知

27.01.2016  13:09

图片说明:沈赫赫(前排右一)在美国参加全球青年女性领导力夏令营。

      同时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8所名校录取--这个美国高校发榜季,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5届学生沈赫赫一下子火了。

沈赫赫是怎样一个女孩?

"我女儿是一个很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会做好。"这是沈赫赫妈妈的回答。比起被哈佛等名校"相中",这位教授妈妈最感自豪的是女儿身上靠谱的秉性和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

"典型的附中女生,英语好,活动能力强。"这个回答来自上外附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他们眼里,沈赫赫视野开阔,出没于各类国际赛事和活动,很有国际范儿。

但沈赫赫更愿意称自己是"行动派"--除了学习,大把时间投入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高二拿下SAT,宝贵时间不能用来"刷分"

这两天,沈赫赫正处于"风口浪尖",天天有媒体找上门约采访,这让从初中预备班就开始当校报小记者、非常向往新闻职业的她第一次想""。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哈佛等藤校今年4月发出录取通知前,这对母女已经心满意足。美国高校申请分提前申请和常规申请,沈赫赫在今年提前申请批就被乔治城大学和圣母大学录取。而后,在美国高校新闻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西北大学也向她伸出橄榄枝。

"申请的所有学校都是我喜欢的,申请的每一个专业都是我自己研究过、很乐意去学习的。"沈赫赫初高中7年就读于上外附中,初三后到美国交流过一年,并于高二第一学期就考了SAT。"考一次就过了,不准备再刷分。"因为除了考试,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投入精力。

2013年,沈赫赫和同学一起参加"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ChinaThinksBig),这项赛事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协作交流机构主办。她和伙伴们以一个学术研究课题参赛,致力于用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和个人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这个研究项目的起源和沈赫赫的经历有关:早两年参加学生活动时,她结识了一位广东女孩。女孩告诉沈赫赫,广东有一些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不少女孩勉强完成义务教育后就选择草草嫁人、生孩子,这一个女性群体主动"退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经济,而是缺乏学习动机。

教育资源和学习动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深入的实证研究让沈赫赫从"中国大智汇"的300多个竞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比赛结束后,她还把这个项目进一步"做实"--发起成立了Motivator学生导师计划。这个计划是源自沈赫赫的观察:一些女生过早离开教育固然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当地师资不够理想等,但她们也有敞开的一面:非常愿意和同伴交流,获得外界的信息。这相当于告诉沈赫赫,同伴教育或许可以为帮助这些女性重新启动自学而开一道门。于是,她招募了一批同伴中的精英担任志愿者导师,通过信息对接,让导师"1对1"地辅导需要帮助的学员。

喜欢参加"奇怪"活动?这缘于内心深处的责任心

参加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担任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志愿者、被央视选为南京青奥会的少年出镜记者……比起这些"高大上"的活动,沈赫赫还有更加特立独行的一面,或者说,这个女孩的抱负远不止于参加比赛或社会实践活动。

即便是母亲,沈妈妈有时也会对女儿主动报名参加的一些公益组织或活动"哭笑不得"。有好几次,沈赫赫向妈妈"借地方",希望在她任教的大学宣传促进性别平等的理念,诸如反家暴、反性侵、加强对女性的保护……在上外附中,沈赫赫积极地组织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女子防身术。

外人奇怪,一个从小成长在温暖的、知识分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怎么会对保护女性权益的公益活动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沈赫赫莞尔一笑,这和她去美国交流的经历有关--她作为第一个中国人参加了全球年轻女性领导力夏令营,了解到非洲、中东等地区女性的生活状况。"在很多地方,女性权益受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性别平等的意识必须得到宣传和加强。"2012年时,沈赫赫就在美国当地学校发起过支持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宣传活动。

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沈妈妈对女儿始终有一个评价:沈赫赫有一种对兴趣的专注,有一种服务他人的热忱和把事情做好的执着。而比起读美国名校,女儿身上这样的品质是最让她感到骄傲的。

在沈妈妈的眼里,女儿身上的执着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小学就是家门口读的,老师给她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每天下课去收国旗。自从领到这个任务后,哪怕外面下大雨下冰雹,沈赫赫一天不落,每天都把国旗收好。"

在上外附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共生才会赢

但作为典型的上外附中女生,沈赫赫的"靠谱",做事的认真、追求完美,和这所学校的养成教育也有莫大的联系。

沈赫赫被"藤校"录取后,收到了很多同校小伙伴的祝贺,有些还很酷:"不管你去哪个学校,都没有关系,在我眼中你就是那个睡觉时叫也叫不醒的沈赫赫。"而在老师们看来,这样的道贺展现了上外附中学生的底气。"每个学生都有自主的选择,对自己的前途有清晰的规划,用不着去羡慕谁,都想着做好自己的事情。"今年,上外附中不仅有很多学生被国外名校录取,还有不少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主动选择了保送清华等国内名校。

谈及自己被多所美国名校录取,沈赫赫无意中多了好多个"感谢"。"感谢我们学校的宽容""感谢同学和师兄师姐,乐于分享信息"……让这个女孩最感到难忘的是,从进入上附中的那一天开始,包括考试在内的所有会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关卡",几乎都是在和同伴一起努力、冲刺中度过的。"准备申请的时候要写自述文章,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在一起,大家相互帮着看,有重要的信息总是第一时间拿出来分享。"按照沈妈妈的观察,这些孩子已经在学校教育中意识到了"共生"的重要:比起无休止的竞争,大家相互帮助,进步会更大。

无独有偶,比起外界津津乐道的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水平、独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说,该校最具含金量的教育,恰恰是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在他看来,像沈赫赫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被贴上"综合素质强"的标签。但实际上,上外附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拓展,并不简单局限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从事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祖国发展,服务人类进步",上外附中在践行这一办学目标时始终要求学生具有掌握国际通行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服务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