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克难与攻坚

26.07.2014  00:49

      2014年7月12日,“新型城镇化研究”之山东威海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威海经济开发区崮山镇、皇冠街道办事处等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由同济大学校团委高华老师带队,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张文辉老师进行专业指导,由来自包括城乡规划学、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教育学、社会学、土木工程等多领域的12名学生组成,是一支文理工多学科交融的专业实践团队。此次调研本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承诺,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实践情况,探讨和发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以“城中村改造”为主题,开始了长达十一天的新型城镇化实践调研。
      精研现状,确定调研主题及内容
      威海市多年来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上下一心、合力推进,到2009年底,66个村、2.7万户全部完成拆迁,33个村整体回迁,在全省创造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威海经验”。城中村改造在威海市的大力推广,其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城中村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而形成的,城中村的改造反过来又能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威海分队选择 “城中村改造”为调研主题,希望可以通过调研实践,客观真实地了解威海市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进展和成效,总结和发现威海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威海分队通过前期的桌面调研、专家论证和与威海方面的接洽,发现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整个威海市一直走在前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研内容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委会改居委会的制度转变、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及后期运转、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配套及福利保障、居民参与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及居务参与度、各村的村企及特色产业、居民满意度和改进意见等各个方面。
      深入走访,保证调研数量及质量
      本次调研开展了多场座谈与访谈。其中两场座谈为调研开始的工作介绍和接洽座谈会以及调研结束的调研信息反馈座谈会,参与座谈的有威海经济开发区的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分局、财政局、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崮山镇办事处、皇冠办事处等部门。此次调研,共走访了威海经济开发区的3个区级单位,2 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7个村,累积完成访谈42场次,总计访问人数86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同时,团队还根据工作进展制作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工作简报。
      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多条调研途径,团队总结出城中村改造存在村委会改居委会过程中职能分工不明晰;房屋土地产权不明确;福利保障参差不齐;村民参与改造意愿不尽相同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总结出了“资金投入——住房补偿——财政运作——福利待遇”这一完整体系的城中村改造经验,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这也是本次调研的一大学术亮点。


      参观特色产业,深入探索地方发展
      威海市经济开发区拥有大量特色的乡镇产业,在各村委领导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休闲农业产业园、梅花鹿养殖基地、无花果种植园区、大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特色企业。无花果种植产业从知名度不高的“小杂果”长成大产业,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和规范,积极建设深加工龙头企业,研究保鲜技术和加工工艺,仅用两年时间,开发区无花果产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道强而有力的保障线。参观大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学们以企业的切入点,进一步了解“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土地流转、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与同济著名校友李懿交流座谈,他指出威海分队是一支积极、有朝气、踏实的力量,利用学科优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社会基层,总结和探索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践行“同济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助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举办宣讲活动,用爱回馈乡亲父老
      在调研期间,威海分队还来到开发区海埠村体育广场,开展了“济圆威梦,你我同行”走进威海经济开发区宣讲活动。本次活动全程近3个小时,由“济事——同济的那些事儿”、“济语——成长的那些故事”、“济梦——大声说出你的梦”三个部分组成,同学们分别讲述了同济大学校办学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莘莘学子不断追求卓越的求学历程和为当地村民答疑解惑、传递力量。来自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贾圣英同学说:“我们在大广场上宣讲,没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只有跳广场舞用的小型扩音器;没有全方位的宣传方式,只有挨家挨户发放的传单,会有人来听我们宣讲吗?开始时,我们都感到忐忑不安。可是随着宣讲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村民汇聚到一起,看着他们流露出对同济敬仰的神情、认真的倾听和积极的咨询,我们心中也越来越有自信。”在威海的这个夏天,同学们用行动践行着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理念,用汗水和付出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们携手并进,收获成长和感动
      今夏的威海,炎炎烈日,与骄阳一样灼烧的,还有威海分队投身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热情。
      “从上海到济南,再从济南转车到威海,历经19个小时,有了人生第一次绿皮车的体验。”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13级博士王伟迪说到。实践的困难,从一开始便已遇到,正如王伟迪所言,乘坐绿皮车的体验确会令同学们难忘。然而,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携手并进,漫长的旅途成了队友之间互相了解、增进情感的机会;一路辗转,踏上威海的土地之时,整个团队早已凝聚在一起。
      调研实践期间,同学们一同出发参与座谈,开展访谈,发放问卷,整理材料,完善报告;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地发挥了自身的价值,为整个实践贡献力量。当他们顶着烈日去实地走访时,当他们熬至深夜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之时,当他们依依不舍作别威海、离开亲密的队友之时,成长与感动,已长留心间。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是多年来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工作中、生活中队友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鼓励,在与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居民的交流中,在面对酷暑与艰巨任务之时,学会沟通与合作,磨练能力和意志;在认真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并付诸实践之时,学会调查与访谈,培养严谨的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学校的学习建构了理论,校外的实践锻炼了能力,二者相结合,每一个队员都收获了一份成长。
      当调研活动接近尾声之时,队员之间依依惜别,真挚的情感毫无阻拦地流露,外国语学院的闫琳同学满眼是依依不舍的泪水。回望整个过程,队员们用努力感动自己,用真挚感动同伴,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同学情谊。


      尾声
      顶着烈日,带着热情出发;收获成长,怀揣感动回程。他们用努力诠释使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激情面对任务,用行动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承诺。历时11天时间,走访3个区级单位,7个村/社区,完成42场次、共86人的访谈,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最终形成报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沿海地区城中村改造经验与问题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例”,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实践环节虽已结束,但后续的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还有那份收获和感动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或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