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全国高校博物馆首届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在沪举行
高校博物馆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社会博物馆对此有何借鉴之处?11月25至26日,由教育部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博物馆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在交大徐汇校区隆重举行。
此次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95家会员单位的博物馆、宣传部负责人近百人次,发言嘉宾涵盖了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以及展陈企业等行业内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9个精彩报告。
聚焦:高校博物馆创新与发展
2016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11月10日,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深圳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高度肯定了博物馆在促进世界闻名交流互鉴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希望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能活起来,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特殊教育载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博物馆行业关注的焦点。此次培训班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发起,以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结合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大背景,聚焦高校博物馆如何创新陈展方式及宣传手段,培训形式包括专家授课、同行交流、企业互动以及实践考察等。
25日上午,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姚强出席了开班仪式。王光彦在开班仪式中发言并做动员,朱健代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及上海交通大学致欢迎辞。在开班仪式中,首块“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训基地”的铜牌落户上海自然博物馆,朱健代表联盟向姚强赠送铜牌并表示祝贺。
在上午的专家报告中,姚强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现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服务功能的探索,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来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执行馆长张凯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展陈创新和公众教育现状,发表题为《开放理念下高校博物馆的展陈和公众教育探索》的报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结合故宫在线上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发表题为《故宫博物院的线上数字媒体策略》的报告。
下午的同行交流中,博物馆行业微信公众号运营走在前列的广东省博物馆网络信息部专家结合广东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各项显示数据,带来题为《让数据说话——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报告。上海博物馆就公共博物馆的传播为题材,带来了题为《博物馆•传播•教育》的报告。广受观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弘博网”总编就博物馆行业的传播方式提出了创新及思考,发表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博物馆传播之道》的报告。最后,博物馆行业内密切相关的三家企业就仿真模型、新媒体技术以及高校博物馆设计理念等方面做了发言探讨。
在集中讨论环节里,与会嘉宾和与报告人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针对高校博物馆展陈创新、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应用、公众号运营的新发展、新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此外,企业还在现场设置了参观宣传展示台及体验区,供现场互动体验。
26日,全体与会嘉宾参观了实训基地——上海自然博物馆。最后,全体培训人员结业并授予结业证书。为期一天半的培训班顺利结束。
枢纽: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据了解,培训发起单位“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于2012年5月30日在上海交大成立,高校博物馆以联盟形式发展是种创新,交大作为会长、秘书长单位,负责联盟日常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管理。联盟秘书处设在交大,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落实落细。近五年时间里,联盟工作从规范化建设、系列专题研究、博物馆育人活动、对外合作与交流以及宣传教育工作等五个方面展开。截止目前,联盟已组织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四次,连续两届承办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从成立之初的70家会员单位发展壮大至现在95家,年参观人次也从2012的近220万迅速上升到2015年的近1300万,组织开展的育人活动覆盖受众数百万人次。
目前联盟形成了引领核心价值、助力人才培养、服务文化需求、辐射社会公众的良好育人态势。一是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形成内涵式发展的长效机制。联盟坚持以核心价值引领作为育人内核,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鼓励高校博物馆从师生和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入手,开展各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精神品格、增进文化认同的育人活动。推动高校博物馆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使其成为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的“课堂”,成为社会公众获取艺术熏陶和精神愉悦的创新地。
二是以打造育人品牌为抓手,育人载体丰富多元。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举办各类专题展,将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向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此外,高校博物馆依据自身特点,挖掘馆藏文化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墨香书杏林”文化周活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的货币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等,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良好氛围。
三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培养育人骨干为重点,切实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能力。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联盟将“探索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系统、立体地研究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和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博物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此次联盟组织的高校博物馆创新发展培训活动正是题中之意;此外,联盟还将围绕“育人”开展讲解员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志愿者风采展示等活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全面提高各会员单位博物馆育人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是以育人载体创新为契机,逐步形成全媒体宣传格局。在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构建全媒体宣传模式,逐步树立联盟良好形象,着力提升高校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联盟围绕Logo建立了完整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包含信纸、信封、文件袋、通讯录等多种常用物品。201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推出官方微信,整合各成员单位的网络资源,搭建高校博物馆的沟通平台。此外,鼓励高校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网站,以数字化形式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生动的阐释与表现,打造“永不闭馆”的高校育人实践基地。
联盟还将积极推动各馆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使得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创造文化育人的新模式,成为提升大学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探索:走出校园,辐射社会
当前,高校博物馆应积极从传统的教学、科研、陈展功能向提升育人功能转变,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走出校园,辐射社会,从“养在深闺人未知”走出一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道路。
近五年时间里,高校博物馆在如何走出校园,辐射社会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在联盟的带动下,高校博物馆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等参与武汉“洪山博物馆街”建设,为周边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优质文化终身教育。
2014年联盟首次尝试与国家汉办进行合作,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策划了中国高校博物馆赴澳展览事宜。经过前期协商及研讨,“探秘中国大学博物馆”专题展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红厅开幕,相关人员就中澳双方合作、展览背景和意义、博物馆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研讨,打开了中国高校文博通向世界的窗口;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在上海科技馆揭幕,展览分为“中华服饰文化”、 “民族经济文化”、 “医武养生文化”以及“陶艺印章文化”四个专题展,将高校博物馆馆藏精品向社会开放,搭建高校博物馆走出校园的交流平台;2016年,苏州大学博物馆与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翰墨侨韵·醉美江南”书画作品展开幕暨“苏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挂牌仪式在苏州大学博物馆成功举办,实现了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组织的对接,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此外,常规实践项目也在如期展开,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每周末固定开设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开展三年有余,课程几乎场场爆满,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小粉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小小讲解员”是联合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的品牌教育活动。
联盟集各会员单位之力,运用各类媒体进行多角度报道,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与美誉度。历时半年打磨的首套画册《走进高校博物馆》出版并向社会公开发售,集中展现了59家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成果;《探秘高校博物馆联盟》紧接其后出版,共收录了66所高校的69家博物馆,各馆特色鲜明,各家镇馆之宝纷纷亮相在公众眼前,书画、瓷器、标本、民俗物品……2014年,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发放设计制作“全国高校博物馆”地图,并向会员单位发放,助力高校博物馆进行对外宣传交流以及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此外,还设计制作了高校博物馆护照及个性化印章,增强高校博物馆互动性与趣味性。
高校博物馆在联盟的纽带作用下,将积极构建区域联盟机制和同类型馆共建机制,形成聚沙成塔的集合效应,并逐步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打造开放的高校博物馆,主动跨进社会文博工作的新领域,直至迈出国门,展示中国高校文博事业的发展,展现中国教育文化育人的新进展。
来源:科学网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