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链”效应 汇聚英才打造科研强队

09.04.2018  17:23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东华大学党委2018年一号文聚焦“人才”二字,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频传佳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杨建平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朱美芳、张清华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化工生物学院毛志平、徐红教授团队2013年引入东华大学首批特聘研究员,2015年该名特聘研究员入选 “青年千人”,2017年特聘研究员又添1人,2018年再增“国家千人”、“上海千人”,短短的几年时间,人才快速汇聚而来。

广开纳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片东华沃土,化工生物学院人才引流发挥“传动链”效应,对内强化人才培育,对外广纳贤才,内外联动,逐步形成人才传动效应,盘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提升科研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机遇 抢抓人才

十余年前,以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化工生物学院毛志平和徐红教授顺势而为,集聚了材料、染整、化学、纺织等多学科的优秀人才,瞄准纺织清洁染整技术与绿色助剂方向,一支平均年龄36岁、学科背景交叉的科研团队应运而生。

   

毛志平教授团队合影

2012年团队骨干教师徐红教授赴荷兰特温特大学交流访学。徐红教授被即将毕业的隋晓锋博士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深深吸引,本着“求贤若渴”之心,一直关注着隋晓锋成长与发展。毕业后,隋晓锋任职荷兰阿克苏诺贝尔(Akzonobel)公司研究员,2013年跟随清华大学校友会访问团回国调研,徐教授将他引荐给了团队负责人毛志平教授。当时正值东华大学启动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工作,18位申请人,5位候选人参加现场答辩评审会,2013年11月15日隋晓锋博士成为了入选的两位青年人才之一。

   

首批特聘研究员答辩会现场

深耕细作 培养人才

人才引进来,如何用起来?真正要做到知人善任,必须要深耕细作下真功夫,隋晓锋作为青年学者进入东华后,为了让他能够尽快地开展研究工作,团队倾全力提供实验室、研究生等各类资源。毛志平教授主动与隋晓锋交流科研心得,分享研究生指导经验,开放实验室一切资源,使晓锋很快就接上了东华“地气”,研究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青年人才的成长更需要团队的呵护与支持,只要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提供资源和帮助……”这是徐红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一段时间,课题组里近50余名研究生中,将近1/3的人员力量全部集中让隋晓锋安排,以加快科研脚步。

   

隋晓锋研究员(左5)团队

2015年,隋晓锋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仅仅两年时间,就有如此成绩,隋老师说:“团队给我的支持是我科研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真心感谢!

内外联动 广纳贤才 

   

朱利叶斯·范克索(Julius  Vancso)教授在东华大学作讲座

积极主动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人才。与隋晓锋同出清华化学系的冯雪凌博士,硕士毕业后前往荷兰特温特大学朱利叶斯·范克索(Julius  Vancso)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在隋晓锋的引荐下,2016年冯雪凌入选学校特聘研究员。朱利叶斯教授于2017年3月受聘于学校顾问教授,并与化工生物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朱利叶斯教授受邀为研究生开设高分子纳米技术课程,共同申报国际大师课程,并建立了校级层面的研究生培养合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朱利叶斯·范克索(Julius  Vancso)教授成功入选第十四批国家 “千人计划”和第七批上海“千人计划”。

朱利叶斯·范克索(Julius  Vancso)(中)教授访华、左一徐红教授

这是一次海外访学触发的团队“扩张”,更是“传动链”效应的集中体现,用广阔的视野寻觅人才,用真诚的心境留住人才,用开放的态度哺育人才。在东华发展的新征程上,学校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高效的进人政策,提供更完善、更有效、可持续的人才培育支持;教授,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宝贵力量,是学校深入到世界各地的触角,他们以其学术的敏锐和判断力,为东华汇聚到更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