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卫和企业界等方面人士表示要努力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

08.03.2017  18:37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在谈到科创中心建设时指出,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总书记的讲话引发了上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让更多“中国范”成“国际范

  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这是总书记谈及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时,提到的两个关键词。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说,“习总书记立足世界科技大势和我国发展全局,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出了明确方向。上海科技界将着力夯实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尤其是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升影响力。”目前,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和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等大科学设施已经开工,2019年建成后,张江地区将成为全球种类最多、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将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创新研究机构。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家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这一“国之利器”,仅去年一年就支撑用户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小龙谈到,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大科学设施“拼盘”所能承载,而应由国家重大需求来牵引。未来20年乃至50年,中国的国情会怎样,在世界科技版图中处于什么位置,现在就需在科创中心的框架里考虑起来。

  上周,由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制的“风云四号”两大光学载荷,成功传回气象探测数据,相当于给大气做了超过1500层的“立体CT”,其中部分数据是国际气象界都迫切期望使用的。上海技物所所长陆卫说,“我们用的是‘中国方案’,并实现了弯道超车。现在不是只看着别人拿金牌,我们也有能力冲击金牌,站到国际上的竞争高地。”他还谈到,目前全世界的气象卫星只能看到“”,还看不到“”,广大科研人员有信心,把对大气的认识再往前推进一步,实现核心技术的再次突破。

  不能单纯地“”,还要能“

  总书记几乎在每一次谈及科技工作时,都会提到创新。眼下,C919国产大型客机项目正进行首飞前的最后准备工作。中国商飞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国产民机型号研制的关键一年,不仅C919大型客机要实现首飞,ARJ21新支线飞机将步入新阶段,宽体客机项目也即将启动。在核心技术买不来的情况下,只能靠自主研发,“一定要让我们自己的大飞机飞上天。

  “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上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虹表示,近年来,上汽集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把自主品牌建设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总书记对上海推进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再次鼓舞我们,上汽将要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中国迈向汽车强国不断做出贡献。”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特别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切实的获得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表示,2018年底将建成全国首个转化医学大楼,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研发老百姓吃得起的药,以及一线医生需要的医用器材。“十三五”期间,瑞金医院将建成消化道肿瘤综合诊治大楼,集肿瘤科、内科、外科医生于一体,提供颠覆性的创新治疗模式,“让患者无需在不同科室中奔波,在最短流程内得到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也谈到,将整合多学科相关科研平台,建立包括肿瘤研究中心等在内的临床医学研究院。至2020年,仁济医院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综合肝移植中心,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病种覆盖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泌尿外科中心。

  “每次从讲台上走下来,看着外国同行钦佩和羡慕的眼光,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从“白手起家”到树立国际认可的“中山标准”,走过20多年创新路。他深感要从“华山天堑”闯出一条路,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有好的机制,要培育集体品格,还要有梦想。想要做行业引领者,就不能单纯地“”,还要能“”,勇敢地打破一切束缚人观念的陈旧规则。

  让产学研平台成为转化“加速器

  对于总书记提出的“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深有感触。他带领的太赫兹技术团队用一年的时间,成立了公司,技术团队和学校分别占股72%和28%。就在一周前,北方光电集团与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公司、上海大鸿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合作,将共同投资成立一家注册资金1亿元的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太赫兹技术相关产品。他谈到,要想把研究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科研团队要转变观念,必须与企业携手;企业也要尊重科研成果,在二次开发工艺时给予科研团队更多信任。

  今年年底,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闵行基地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为1500名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办公室主任张显明说,他们的目标正是要建设世界一流支持转化研究的平台,把在生物医学材料和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与疾病特别是肿瘤等恶性疾病的快速筛查、早期诊断等结合起来。

  去年,华东理工大学摘得上海市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作为一所化学化工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该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学栋说,他们将联合有关单位共建上海化工新材料创新平台,以期产生更多成果,并高效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产业。

  3月1日,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在这之前,已有中电科产业园、上海物联网中心等多个载体落地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为实现“纸变钱”,嘉定将发挥“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化。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人说,将加快培育产业创新动能,推动实施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产业创新专项工程,加快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大前提,是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中心,让更多的人才近悦远来。

  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谈到,要树立在全球70亿人中选用人才的理念,搭建国际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切实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还应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实行分类评价,深化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获得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刘岩还谈到,将探索解决人才住房困难的典型经验,解决科技人员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潜心科研营造更好的环境。

  “我们既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也要充分发挥本土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是一名资深“海归”,不忘为本土人才呼吁。他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000万,其中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占了绝大多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要以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标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引得来”和“留得下”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