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全球有三成食物被浪费 "拯救"身边剩余食物可行吗?

03.08.2014  13:34

能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的食物是“幸运”的

      “当我们在说被丢弃的食物时,我们说的并不是那些变质的,也不是那些过期的食物。我们说的其实是,那些被大量浪费又好又新鲜的食物。”英国作家兼反粮食浪费活动家崔斯特·瑞姆斯图尔特在多次演讲中都指出:这些食物叫剩余食物,我们每天都在浪费掉好的食物。在国外,有很多环保组织与政府机构,会号召农场、超市卖场、面包店等会产生大量剩余食物的机构,将剩余食物捐赠出来,再分发给那些需要的人。
  
  在上海,环保公益组织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今年正尝试开展“拯救”剩余食物的活动,今年上半年已经拯救1万多公斤剩余食物。以一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食物计算,这些被拯救的剩余食物,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上9年。
  
  每天的剩余食物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样的机制保证这些剩余食物足够安全?进行剩余食物分享还有哪些瓶颈?
  
   剩余食物从哪里来
  
  “剩余食物是那些在生产、运输、销售与消费环节中被浪费掉的,经过严格分拣后确定仍然安全可食用的好食物。”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王玮这样介绍他们对于剩余食物的定义。
  
  “食物们想进入到我们的餐桌,其实要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
  
  以一个西红柿为例,要削尖脑袋才能搭上开往超市的货车,或者被消费者看中了,才能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如果它长的个头太小或者有点“难看”,经过层层“选美”最终只能落选,最后被遗弃在垃圾桶里。可是从味道上来说,它并不比其他西红柿差。或者,因为供需的不平衡,有大量的西红柿卖不出去,只好默默地烂在地里。还有,因为缺乏有效的保存设备,田地里生产出的西红柿,因为不妥当的长途运输,而烂在前往销售市场的路上。
  
  这还只是在农场会产生的剩余食物,还有超市、菜市场等都会产生。比如收市时间到了,可是还有很多蔬菜瓜果没有卖完,尽管它们还能食用,但有时也被丢入垃圾桶;面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或者包装袋破损但不影响食用的食品,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愿意购买,这部分食品也只能丢弃。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去年的一项统计中称,目前全球有三成食物在未达到餐桌前就已经被浪费掉。另一方面,全球每天有13%的人口在忍受着饥饿。而大量新鲜可食的食物被当作垃圾填埋,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它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
  
  在上海,剩余食物每天都在随时随地产生着。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曾对上海多家大型超市进行调查,发现每天至少有5%的蔬菜与熟食会被剩余,而最终因无法销售被当垃圾处理的为3‰。由于大型超市对这些数字的透露都表现得讳莫如深,王玮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消费者们在挑选食物时,总是选取最新鲜的作为第一选择,而剩余接近保质期的食品会引起滞销。
  
   吃剩余食物安全吗
  
  当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志愿者将剩余食物交到普通市民手中时,很多市民都会问“这些食物真的足够安全吗?
  
  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今年与长寿街道一同组织过多次剩余食物分享活动,志愿者们将农场、面包房等企业捐赠的剩余食物分享给居民。
  
  “我们会做很多宣讲,告诉大家剩余食物并不是想象中丢掉的那些垃圾,它们仍旧美味而且安全可食用。我们还会开展很多品尝会,比如把剩余蔬菜炒熟给大家品尝。”王玮说,大部分居民在了解了剩余食物的来源与品尝后,都能欣然接受。
  
  至于食品的安全性,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与捐赠企业在一直探索着用规范的流程来保证。
  
  比如,目前,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会尽量挑选与有机农场或大型、规范化农场进行合作,主要因为有机农场和大型、规范化农场的品控比较严格。一般由农场捐赠的蔬果会在当天早上进行采摘,在农场会经过初次分拣,“这些蔬果除了外表上不太好看,其他分拣标准与农场对外出售的蔬果的标准是一样的”;然后当天运送到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设立的储存地;为保证蔬果的新鲜,最晚第二天上午会运到需要分发蔬果的社区,中午之前就能送到居民手中。
  
  面包类是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进行的剩余食品分享项目中的一大品类。“其实面包的真实保质期要大于其包装上打印的保质期,尤其是非夹心类面包,只是可能面包的松软度会有所影响,但绝对是安全可食用的。”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会每隔2天至3天回收一次面包企业捐赠的剩余食物,如果在夏天,则全程都有冷链体系保证,同时也会提醒收到面包的居民们在一到两天内食用。
  
  对每家捐赠剩余食物的企业,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都会进行深入调研与资质考察。目前,与其固定合作的捐赠农场有5家、面包店有两家。
  
   发展下去还要过几道坎
  
  进行剩余食物分享,在美欧等国与中国香港等地早已有之。如,美国多年前就陆续开展了食物回收等项目;中国香港的百佳超市与慈善机构“惜食堂”多年前就合作开展了超市食物回收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商人约翰·亨格尔的倡导下,一种意在“专门接济穷人、发放食品”的“食品银行”在民间发起。当时,亨格尔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圣玛利教堂慈善食堂做义工,他得知许多食品店会不时将碰瘪了的罐头或即将到期的食物丢掉。于是,他开始为教堂的慈善食堂收集这些食物,并创建了一个可以存取食物的地方,由食品店把打算丢弃的食物捐献到食物储藏室,然后再将食物分送给有需要的人。目前,全球已有近400家这样的“食品银行”。
  
  不过,无论是相较于美欧与中国香港的食物回收计划,还是“食品银行”,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正在进行的模式似乎更符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比如,“食品银行”中的很多食物捐赠来自个人,但这在内地目前显然行不通。再如,在海外,超市与商场往往是剩余食物捐赠的“大户”,而在内地超市与商场的积极性并不高。王玮说,他们曾与某大型超市进行过沟通,希望对方能将那些大包装破损、但小包装完好的食品捐赠出来,但对方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不进行捐赠。“对方比较担心‘吃力不讨好’。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方担心自己无法免责,另外还要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
  
  王玮认为,进行剩余食物分享并不能太着急,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让公众与捐赠企业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对于剩余食物分享的发展有两个方向计划:一个是往“食品银行”方向发展,主要通过社区面向弱势群体进行食物分享,分享的食物包括主食、辅食等多种;另一个计划,是走进办公楼宇面向白领人群开展饥饿体验、农耕体验等活动,倡导白领珍惜粮食、进行公益分享等。
  
   延伸阅读
  
  剩余食物中的商业机会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统计,美国境内每天所产生的废弃物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食物,占总废弃物比例达21%。而由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更显示,有40%的食物是在未被食用的情况下就被扔掉了,就是咱们前文提到的剩余食物。
  
  美国戈登兄弟发现,这些食物其实可帮助到需要大量食物供给的单位,于是在2012年,他们创立了剩余食物回收平台“FoodCowboy”。当运货司机所运送的食物因为外观等非食物腐败之理由被商家拒收时,司机可将讯息发布至“FoodCow-boy”平台,平台将会根据司机运送路径发布讯息给附近的慈善机构等单位,有需要的单位可提出接收意向,而“FoodCowboy”就会把新的运送路径讯息传送给司机,从而避免掉这些食物被浪费的命运。在交易过程中,“FoodCowboy”会收取每磅10美分的手续费,运货司机则可得到税金抵免优惠,另外运货公司可在门市及网站贴上“FoodCowboy”识别标签,消费者将可以认知到该公司愿意为避免浪费食物上尽一份心力。
  
  “FoodCowboy”网站显示,该服务目前至少已帮助到5亿人次饥饿的美国人,而累积的税金抵免已达到10亿美元。
  
  与“FoodCowboy”类似的组织还有“Crop-Mobster”。不论生产商、中间商还是小小的杂货店,只要有多余的食物都可以放上网站,将食物用便宜的价格出售或直接捐赠给有需要的慈善机构,从而减少食材浪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