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上海“三农”十大新闻

12.01.2017  21:02

(本报与市委农办、市农委各处室联合评选)

1.《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2016年9月7日,《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张国坤就本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编制背景、主要内容进行重点解读。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实现上海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总目标,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保水平等七个方面设立了23项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到2020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富裕。

2.本市建三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2016年,本市着力打造浦东孙桥、崇明和市农科院三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浦东孙桥聚集国内外最优科技资源,搭建农业国际研发、技术转移、应用示范平台。崇明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初步建立生态农业创新创业基地10个。市农科院启动建设农业科技众创空间服务平台、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演联盟;成功签订12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让协议,转让资金达1400万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6年,本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财政、水务、规土等部门加强政策、资金、项目的整合,促进都市现代农业更快更好发展,示范区建设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聚焦,一批体现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特点的典型和标杆正在逐步形成。例如,全年共建设了17个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截至2016年底,示范点蔬菜农机具到位123台,生产试验面积7000亩以上;松江区小昆山镇通过农林水项目联动,形成了12500多亩成方连片的粮食生产区,实现了田成方、水成系、林成行、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展现了江南水乡特色田园风光;金山区吕巷镇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区,通过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资源有机结合,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到金山采摘水果、体验农事、品尝农家菜、享受田园风光;以雪榕、联众为代表的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已成为引领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标杆,鲜菇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4.本市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6989艘(只),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2016年,根据《上海市关于开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无”船舶的水陆联合整治行动,按照属地管辖、全面排查、水陆并举、长效管理的基本思路,采取全市统一、部门区县联动、水陆并举、堵疏结合的工作措施,本市共清理取缔各类“三无”船舶6989艘(只),其中涉渔“三无”船舶3823艘(只),非涉渔“三无”船舶3055艘(只),拆除陆上违章搭建13000余平方米,本市沿江、沿海大规模违法捕捞现象基本绝迹,本市沿江沿海地区水上管理秩序、陆上社会综合环境发生质的飞跃,取得管理实效和社会舆论双丰收。

5.本市积极推进设施农用地布局规划

201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工作要求,市农委开展并完成了《上海市设施农用地布局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规划涵盖了全市九个涉农郊区,光明集团、上实集团和地产集团的市域农场。规划结合各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上海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农业布局专项规划和养殖业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依照设施农用地管理和用地标准,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设施农用地的总量、类型和布局,较好地满足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为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设施农用地精准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6.本市农业科技成果首次通过公开平台交易

2016年1月21日,“华蜜0526”甜瓜品种权转让签约仪式在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举行,这是上海首个在公开平台上成功交易的农业科技成果。本次的“华蜜0526”甜瓜品种权的整体转让是通过信息发布、评估定价、进场交易,由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以90.6万元摘牌购买,最终实现成果产业化,避免了农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沉睡”的现象。截至2016年11月,本市已有2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公开平台上转化交易,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

7.本市发放首批农产品品牌质押贷款

市农委整合农业保险、银行、资产评估、企业征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各方资源,开展上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质押”贷款项目。拥有上海市著名商标或上海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获得最高500万元的质押贷款。2016年4月29日,市农委召开了项目推进会,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向首批三家企业发放了1300万元贷款。全年共有上海艺杏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2900万元。

8.本市新评定出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建设主线,不断深化农村生态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形成了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显著、文化内涵深厚的美丽乡村。经过村申报、乡镇推荐、区县审核、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评定出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等15个2016年度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进一步推动和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9.本市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本市综合帮扶工作进展顺利,提前完成本轮帮扶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个受援区共申报项目21个,形成物业面积71万平方米,总投资33.8亿元,涉及市级专项资金9.96亿元,其中10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并产生收益。中心城区、开发区、企业集团和金融单位等38家帮扶单位连续四年帮扶捐赠资金100%到位,累计捐赠10.8亿元,并将帮扶拓展到人才、技术、管理等多个领域,丰富了帮扶内涵。2016年,奉贤区每个经济薄弱村获得收益50万元,奉城镇城东村村民分红最高达1020元。通过综合帮扶,增加了薄弱村集体资产,提高了村级可支配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

10.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截至2016年底,全市1677个村已有1621个完成改革,占总数的96.7%;122个镇中已有25个镇完成改革,占总数的20.5%;已改制的村全面推进村经分离工作,实行分账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有序运行,公开集体总资产约5300亿元。《上海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被市人大正式列为立法项目。指导闵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和继承六项权能试点工作,得到了中农办和农业部肯定。上海制定并形成了国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完整的政策体系,理论研究成果获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奖(杜润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