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中科院赵国屏院士为2018级研究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报告

17.09.2018  04:55

      9月12日,华东理工大学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徐汇校区大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应邀为3700余名2018级研究生新生和2018年新上岗研究生导师作了题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生命科学的人生”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副校长刘昌胜主持报告会。

图片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作报告

      赵国屏院士首先从读研时的科研奋斗历程讲起,讲述了师生关系和教师“天下教师奉献身,烧残红烛照新人”的育人精神,介绍了他“把一生化作红烛,照亮并献给学生们眼前的一小步”的初衷。他还讲述了上山下乡的求学梦、回国科研的建设梦、服务社会的创新改革梦。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他不断求索,勇于挑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践行着当代人艰苦奋斗、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在报告中,他阐述了“生物学的人”,并把人类进化与生物进化连接起来,进而阐释“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倡导大家立志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他表示,决定人生“altitude”的,不是一个人的“aptitude”,而是一个人的“attitude”。他从联合国提出新世纪人类将面临资源、环境、人口、青年(教育)的四大挑战出发,指出新时代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希望当代青年担负起为国奋斗、为国奉献的责任。

图片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副校长刘昌胜主持报告会

      赵国屏院士指出,科学道德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他以时代歌曲切入,从30年代的《毕业歌》到80年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学会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人,如何待人。

      在讲到知青插队的艰苦奋斗岁月时,他回顾了农村生产对自己以后科学研究的帮助和启发,特别是一位农民提出的“空白对照”对于启迪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并指出“农村是精彩生动的人生课堂,农民是鲜活的人生导师”。在讲述承担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研究时,他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的整个思路与任何一个行业中的研究都是相通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说对于未来科学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他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提出“选题—立题—解题—结题”的科学研究路线。在选题阶段,既要站在前人的肩上,又不可故纸堆里找课题,科学发现不是简单重复或高级模仿;技术发明不是画蛇添足或东施效颦;要做到从“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什么为、什么不为”。在立题阶段,从科学问题到科学假说,需要素材的积累并大胆设计回答科学问题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解题阶段,要多了解各种背景情况,多综合思考,多讨论,把研究策略基础上的实验方向具体化,做到从定性到定量,从定量到线性,关键的对照一定要“”,不能“自己骗自己”。在结题环节,要做到图表为骨,摘要为纲,戒绝空话,言必达义。

图片说明:大礼堂报告会现场

      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50-60年代是一个少年梦的简单起点,70-80年代是一条“我的大学”的艰难道路,90年代至今是一生的坚持不懈、改革创新。他告诫研究生做科学就是做人,当代青年要要胸怀大志,放眼世界、阳光人生、改造自我;要勇担重任,当仁不让、锲而不舍、认真学习;要仰望星空,博闻慎思、逻辑辩证、不断创新;要脚踏实地,刻苦专研、精益求精、服务人民。

      刘昌胜院士对赵国屏院士作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表示,赵院士的报告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为学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带来了启发。他希望广大研究生新生和研究生导师认真领会赵院士的报告精神,勇于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始终坚持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促进学科发展,自觉成为创新的生力军、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学规范的倡导者。

图片说明:报告会分会场

图片说明:报告会分会场

      此外,各学院在八教101、107、110、201、207、六大对报告会进行了实时转播收看。

 

      相关链接: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主任。自1998年起,参与启动中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研究,克隆若干遗传病致病基因。启动中国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主持若干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基因组以及微生物组的研究,2003年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此后,在蛋白质乙酰化组、肠道微生物组、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努力探索,作出了若干开创性的工作。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014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荣誉博士;2015年,获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