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中美贸易摩擦”工作坊在校举办

07.12.2018  15:03

12月1日,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委会、上海市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专委会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中美贸易摩擦”工作坊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本次会议共分为两场,第一场的主题是“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数理分析”,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严法善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的发言。马艳教授根据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逻辑,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即是国际超额剩余价值在全球不平等转移与中国不断力图缩小其不平等性的利益摩擦,她将后一种行为称之为逆不平等性。她认为,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实践有助于缩小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不平等性。为此,她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双重视角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日本岛根县立大学张忠任教授就“国际价值理论与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进行了发言。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问题,即商品价值的“域差性”,并指商品价值“域差性”的概念,作为价值的“差异性”在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价值,继而使得各国的单位商品价值量或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现出一种‘阶梯’状态,统一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随后,张教授从国际铸币税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可以扩大人民币的话语权和使用面,这会减少美国的铸币税,进而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张衔教授做了题为“国际贸易政策循环的马克思经济学解释”的发言。张衔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贸易政策循环的经验事实,即英国和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保护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的政策循环;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循环的逻辑:一是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争论角度,认为保护贸易只是策略性选择,自由贸易才是最终归宿;二是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角度,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势,为此劳动生产率高的发达国家往往容易主导国际贸易,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在此基础上,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金华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国际交换是不是不等价交换。冯金华教授认为,从理论逻辑来看,应当在假定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思考不平等问题,即等价交换到底是否不平等,关键不在于交换,而在于生产、分工、国际格局等方面。冯教授认为,等价交换的“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资本雇佣劳动的不平等,推广到国际层面则体现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掌握了关键的生产要素。

第一场发言结束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勇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何玉长教授分别作了简短的点评。沈斐教授认为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中美贸易摩擦;杨小勇教授认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劳动成为关键要素以及科技作为核心要素是关键所在;何玉长教授则认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不存在不平等,贸易的结果之所以存在不平等,是由于技术的垄断和不公平的国际制度等引起的,为此解决这种不平等的办法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价值链走向高端化。

本次工作坊的第二场讨论是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冒佩华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教授就“中国一带一路给世界的启示”进行了发言,她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关于“大潮起珠江——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宣示,认为中国的成就主要是靠勤劳奋斗,而不仅仅源自从对外贸易中的获利,中国“一带一路”并不是西方媒体所说的“新殖民政策”,而是切实推进中国同世界其他地区互利共赢的倡议。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陶为群研究员做了题为“运用马克思再生产公式认识把握我国的进出口--对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理论性启示”的发言。陶为群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作为认识把握中美贸易摩擦状态的理论框架,是因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中区分了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用途的社会产品,而一般的凯恩斯总供需平衡方程只含有单一的产品。接着他通过建立模型求解得出贸易摩擦影响消费品主导出口的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的机理:由于相对减少我国的消费品出口,会通过自产消费品平衡条件,相对缩减两大部类资本积累;进而会通过自产生产资料平衡条件相对增加生产资料出口;最终会通过进口生产资料平衡条件相对缩减生产资料进口。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曾尔曼教授做了题为“国际交换之定量劳动价值理论——《资本论》之量子力学原理”的发言。曾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函数可以通过微积分的处理得到关于劳动价值的线性生产函数,进而转化为类似于科布道格拉斯的指数生产函数。接着他介绍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转换问题,认为通过投入产出矩阵、总产出、剩余价值增加值、人力资本等即可得到价值价格转化系数。最后他提出,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应该构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数据库,例如投入产出表。

随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严法善教授、法国马恩河谷大学Jean-Claude Delaunay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晓莺教授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朱殊洋教授分别对以上几位专家学者发言的内容作了简短的点评。严法善教授认为,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国际贸易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从而形成更好的现实指导意义。Jean-Claude Delaunay教授指出,全球化虽然使一些国家变得富有,但也使很多国家变得更穷,他总结了过去50年的四个现象:穷的国家得不到以前得到过的帮助;国际机构不再适应发展;大公司只去高效益的地方;为了控制资源,战争在不断增加。龚晓莺教授指出,有许多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基于中国自身的考虑,但其实中国是要建设互惠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目前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缺乏数据资源,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构建。最后朱殊洋教授提出,国际交换问题要有机会成本理论作为支撑,用国内更多的劳动交换了国际更少的劳动,这就使得不等价交换存在了。

在自由交流讨论环节中,参会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阐述了对“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思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举办这样的学术活动对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系统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原因、实质和应对措施,加强数理分析工具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科学运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供稿:王琳 供图:张送萍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