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第一课 | 党委书记姜锋: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世界

12.09.2019  21:17

9月1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在松江校区教育会堂迎来了入学教育第一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以“大学明德 语言知行”为主题,讲述上外故事,追溯文脉历史,分享人生经验,畅谈上外人的使命担当,并深情寄语这群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新上外人”。


上外人:百年未有世界之大变局  时代赋予上外人的新使命

上外是有民族情怀、国家责任、全球视野的大学,上外故事在每一个上外人的身上书写和延续。

从上外创校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姜椿芳到百岁高龄的语法学家章振邦教授,一代代上外师者、学者荟萃于此,执教治学,开创并丰富着上外的人文传统;数万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上外人一直都活跃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活跃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足迹遍布全球,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者,为我国的外交外事、国际传播、经济建设、对外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姜锋从今年8月10日上外俄语校友张汉晖出任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的故事说到,驻六方会谈国家的大使和中央外事部门负责人都是上外校友。在百年未见之世界之大变局的时刻,还有许许多多上外人和他们一样,活跃在祖国的外交战线上,为国家利益、人民福祉、世界和平与繁荣殚精竭虑,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在48万考生中勇夺ACCA全球第一的陈灵霖、翻译《联合国概况》并获联合国官员点赞的上外高翻DPI师生翻译团队、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参加中德对话论坛2019年会议为发展中德关系建言献策的7位上外人、驻外工作的上外青年校友徐湾……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批批新时代的上外人正在奋斗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芳华,在不同的专业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上外是国家队,上外人身上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和国家的责任,上外人的个人命运和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上外人的责任;为世界谋大同,更是上外人的天职。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为世界谋大同的人才,上外人使命必达。


我们的大学: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龄同行

我们是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身份、历史和故事,上外最大的特点是我们与共和国共同诞生,我们有红色的基因。

回顾学校办学70年的历史,姜锋介绍了上外历史上“从单语种到多语种”“从多语种到多学科”“从多学科到‘多语种+/+多语种、跨学科’”的三次转型,并向新生们逐一解读学校的办学愿景、办学理念、大学校训、办学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在场新生对上外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姜锋与同学们分享了学校发展历史上的几个上外故事:抗美援朝中,上外人第一批奔赴战火连天的前线,用献血、勇气和知识捍卫新中国。建校初期,多名上外学子追随老校长姜椿芳的步伐投身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工作中,为祖国精神大厦的筑就贡献心血和智慧。上外从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培养出来的高质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个上外故事,生动展现了学校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侧面,拥有红色基因的上外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同呼吸、共命运。

进入新时代,上外进入“多语种+”新阶段,致力于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语言专业的同学要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提供平台学习一门专业;非语言类专业的同学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学好外语。虽然上外目前开设的专业有一半是非语言类专业,但不管同学们攻读哪个专业,语言能力都是上外学子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其他学科,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专业能力,是上外学子有别于其他院校学生的竞争力所在,也是上外一直以来坚守的“初心”。

面向未来,姜锋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上外迎来了历史赋予的一个与科学与产业革命相结合的伟大机会。正确认识到机器翻译的基础是翻译实践和语料库研究,上外人对在上外学习语言更加有兴趣、有信心,正抓住历史机遇,让语言学习发挥创新才能,谋求新的发展。打破壁垒,拓宽视野,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拥抱未来,上外准备好了。


书写语言人生:关注他人 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

上外有许多独特的故事,你们每一个人也都注定会在上外写下自己独特的故事。

姜锋感慨道,从建校初期通过译介向国外学习,到80年代在学习国外的基础上与之平等交流、互相合作,到当下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全球的责任,世界希望听到中国发展的经验。但是,我们对世界知识的掌握仍然匮乏,我们对世界知识的贡献仍然有限。破解这个局限,语言是关键的一环。国际关系风云变幻,身处百年未有大变局,世界安全、发展秩序受到挑战,中国如何在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繁荣做出中国智慧的贡献,上外人有责任和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的工具,是价值观的载体。上外人要借助语言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深入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观察世界风云,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做出上外人的贡献。并且,上外人要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和方案。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每个上外人都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提高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是每个上外人要在未来学习过程中不懈努力进行的扎实积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每个上外人都要不懈努力的跨文化交流实践。

展望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姜锋希望上外新生们积极转变身份,从被关注到关注他人、关心社会;通过大学学习和历练,做好、学会走向独立,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习得技能,有效行为,解决问题;形成价值观,在复杂社会环境下,面对潮流、面对功利时,保持内心平静和人生定力;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海外交流、田野调查、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世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最后,姜锋从“一段人生”“一个志向”“一个书目”“一篇文章”着手,寄语广大新生,统筹规划大学时光,写好自己的上外故事;明确自己的志向,始终如一、坚守初心;多读好书,享受阅读之乐;勤动笔,在写作中提升思考,在多语种写作中提升国际理解力。他嘱托在座新生,不做“低头族”,不要陷入手机的陷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手机化”,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因为手机变得支离破碎。


课程结束后,现场新生就经典阅读、大学规划、语言智能等方面积极提问,姜锋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校学工党委/学生处王一林书记主持了入学教育第一课。


听课感言:

姜书记分享了自身求学经历,介绍了活跃在外交舞台的前辈们,带领我们回顾了上外的发展历程,并向我们提出了新时代新的要求。这些都让我更加清晰且深刻地明白了“上外人”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称号、一个标签,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坚持和情怀。 机器翻译对于语言专业不是消极的挑战,而是一个更好的利用历史、展望未来的机会。相信我们这些新鲜的上外人可以在这座语言的殿堂里,收获知识,得到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观察世界风云,向世界分享中国的智慧和方案,让上外的故事继续在我们身上书写、延续。

柏安琪 英语专业大一新生


姜书记课堂上引用的“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语言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我们不仅要有国际观念,更要有中国视角。既要关注世界、学习外国语言精华,又要发扬华夏文明独特的智慧。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对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探索。

韩智宸 语言学专业大一新生


姜书记在开学第一课中强调了“多语种+”的重要性,为我们语言专业的新生指明了道路。“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当下需要的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作为上外今年新开设的塞尔维亚语专业的学生,未来我会努力将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懂得发挥语言特长来研究问题,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周力凡 塞尔维亚语专业大一新生


在第一课中看到那么多优秀的校友,让我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上外人”的名字而感到骄傲。希望就像姜书记所说的,即使相差那么多的岁月,若干年后也会在我们身上听到精彩的故事。Proud to be a SISUer.

董雨菲 日语专业大一新生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姜书记在谈大学人生规划时所说:“How should your university life be?”大学四年过得很快,是让这段人生被手机化、支离破碎化,还是让这段人生被书本、实践所充实?我想我们应当思考如何与上外的优秀前辈们看齐,立下志向并去不断追寻。作为一名新传学子,开学第一课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这三句话将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起点。

  陈智勇 新闻传播学院大一新生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